寨子和寨子大槐树是威海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标志性地名,高区通往市区和经区的公交车在此交汇,加上附近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使这里显得格外拥堵又相对繁华。寨子和寨子大槐树之所以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除了因为多数市民经常从它身边经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寨子悠久的历史。
寨子村名的由来,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因寨西部有几户王姓居住,人称“王家院”,亦称“寨子角”。后吕姓由牟平县三十里堡迁寨东部定居,即名寨子(《威海市地名志》)。1986年版《威海市志》认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根据山东都司周彦的建议,明政府设五总寨于宁海卫,八总寨于莱州卫,共辖小寨48座。今天的寨子村附近就有这么一座小寨,名叫王家院寨。
1991年出土的辛汪巡检司创寨碑颠覆了王家院寨的名称。这年春天,威海市房产公司在寨子村附近施工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块明代石碑(现藏威海市博物馆)。根据碑文可知,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在文登县境内设立赤山、温泉、辛汪寨三处巡检司,三寨互成犄角,共同守护着偏处一隅的文登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显然,寨子村名之源始于辛汪寨,而不是王家院寨。
http://s9/bmiddle/3de0bea7hbe18c820a588&690 寨子地名探源" TITLE="威海老地名系列之一 寨子地名探源" />
辛汪巡检司创寨碑拓片
光绪《文登县志》转引《新登州志》:辛汪寨巡检,明洪武九年设,在县北70里。弓兵27名,墩兵3名。国朝康熙十八年移于斥山寨。《威海市志》据此认为,辛汪寨位于长峰东北(今威海第二毛纺厂附近)。从洪武九年(1376)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辛汪寨巡检司又移至斥山,该寨设官303年。《新登州志》将登州升为府的时间作为辛汪寨的设立时间,显然误导了后人。其实,辛汪寨的设立时间比洪武二年还要早。北宋时期在地理险要处设寨,掌管招收训练地方武装、维持治安及处理小件刑狱案件,《宋史·地理志》记载牟平县境内有乳山寨、阎家口寨。阎家口寨巡检在金天眷三年(1140)时还在履行职责,却不见载于《金史》;同样,辛汪寨巡检司等不见于《元史》也很正常。没有历史记载不等于不存在,文登境内出土的庙碑、墓碑等资料表明,元代晚期即有辛汪寨等机构的设置了,辛汪寨的历史甚至有可能比元代更早。那棵曾经广为人知的、前几年因周边环境改变而枯死的寨子大槐树也可以从明代创寨碑中找到答案,碑阴立碑人姓名除了弓兵、境内资深儒者外,还有天妃宫道士5人,说明辛汪寨附近有个天妃宫,大槐树应该就是天妃宫的附属物。
辛汪寨不是设立卫所后那种一般意义上屯兵训练的军寨,而是隶属于文登县的地方治安机构,而机构的驻所是可以根据朝代的更替或防区的变化而调整的。以辛汪寨巡检司而言,元到明初,负责文登县北部沿海一带的治安,驻所设在今天寨子处;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文登县境内连设三卫,需对沿海防务区域进行调整和重新部署,温泉镇巡检司迁到九皋海口(《新登州志》),辛汪寨巡检司迁到长峰海口也就顺理成章了。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辛汪寨巡检司进一步南迁至斥山,成为斥山寨巡检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成山卫置荣成县,该巡检司又继续南迁,移驻石岛海口,改为石岛巡检司,直到1911年被废止。可见,辛汪寨巡检司先后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驻所由北向南经过三次调整,名随地迁,存在四处旧址,实际存在了五六百年,是威海最悠久的历史地名之一。
辛汪寨不仅是“寨子”村名、地名之源,还是明代基层机构“辛汪都”的得名来源。这个比威海卫的历史还要悠久的所在,在城市化过程中已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只留下指向模糊、内涵残缺的一个村名,倒是保留着的“辛汪寨路”城市道路名称间或能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2012.4.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