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点之上,基金集体做多,博弈的是什么政策信号呢?是实体经济未热,而虚拟经济过热,即大金融部门的业绩增长短期来看,是有恃无恐。
在7.36万亿信贷放出之后,上半年经济增长不会超过2.1万亿,余额增了哪里?多数人揣测的是股市和房市。也就是说,实体经济的资金开始向金融炼金术的部门大规模经营迁徙。
消息上看,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昨天首次表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局面,并明确要求开发商下半年加快项目开发进度,以求缓解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平抑房价。这是历史罕见的一幕,因为金融危机尚未远离,房市已火到“供不应求”。这肯定不是居民收入暴增的效果。而是资金大量参与资本市场的结果。
短期来看,投机将使得参与企业利润大增。因此,我们看到中电和中化开始大举创造地王。这也是基金现在哪些乐观进入市场的原因。尽管政府开始放风要微调货币政策,但是,在供给方,比如地产行业万科、比如重工业部门的国企宝钢和民企沙钢等大型企业确实相信经济复苏,并大举投资之前,政府不会轻易改变宏观政策的方向,从而让基金有足够的流动性和政策信心来炒作市场。
任何一轮政府刺激经济,实际上是将纳税人的钱,提前放到某处投资。这种政府行为一般都比私人投资效率要低,同时,也会挤占银行本来应该贷给民企的资金份额。因此,民企在政府投资之时,通常有更多的观望。
在宏观经济初现向好迹象时,基金判定政策只会继续向好,不敢有任何松动,否则还在犹豫不决的民间投资将迅速死火。前期巨额的政府投资将成半拉子工程。宏观经济复苏的嫩芽在没有长大之前,就死于一盆冷水。
本周内,国家统计局将披露二季度GDP增速和CPI等重要数据,国务院、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将陆续召开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对新的政策信号的分析是——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虽然可能有微调信号,比如放气球关注结构性的调整政策防范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飙升的政策信号可能会出现。但是,也只是关注,不会上升至打压的地步。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今年的赌注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超负荷的财政政策。类似政策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但是,播下经济振兴的龙种之时,收获却是资产泡沫的蚤子。政策决策者在资产泡沫和经济增长的后续手段上要做一个精确打击,实在是不可能的任务。好在中国在经济决策犯错时的传导不会发达国家那样迅速,而且,纠正能力或者掩盖能力较强,民众对经济失衡的发现能力较弱,容忍度较高,因此,容许犯错的空间远大于发达国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