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铁:危机恐惧症放大买家缩手效应

标签:
财经经济恐惧症金融晰凯恩斯美国 |
分类: 笔迹之传媒岁月 |
玄铁:危机恐惧症放大买家缩手效应
|
来源: | 证券时报 | 发布时间: | 2009年01月09日 02:54 | 作者: | 玄铁 |
本文章来源于2009年01月09日证券时报第3版:点击查看该版PDF版本 |
|
全球经济为期数十年的“长镀金时代”,似乎在2007年到达巅峰。繁荣乍去,危机便来,诸多催生资产泡沫的买家在一夜之间集体缩手,引发2008年的超级金融海啸。 2009年,投资者又站在十字路口———在博弈救市的政策成功搭救失速的经济之时,还得自问金融危机到底是否百年一遇?或许只有时间才是最好的答案。过去两年,那些未能押中经济和股市盛衰转折点的预言家,今年要猜中复苏拐点同样不易。 危机恐惧症摧毁信心 “紧跟在最大的幸运后头的,是一道阴影在徘徊,就是令人不愉快的‘万一’。”经典电影《圣彼得的伞》里的这句台词,既是对去年全球金融市场大逆转的形象写照,也是对各国央行从频频加息转向急速减息的无奈注解。 如果用黑天鹅飞临形容“万一”现象,市场去年看到的是天鹅湖面万鹅齐舞。从美国次贷危机、华尔街金融海啸,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正在演绎的全球经济危机,风暴的形成并非简单用“蝴蝶效应”就可概括。 早在去年初,索罗斯就断言,“本轮危机为60年一遇”。可是,他也未曾料到,这个超级泡沫由全球性房地产泡沫+华尔街衍生品泡沫组成,一旦爆发威力惊人。 不过,美国救市政策和领袖型预言家的突然转向,引发市场预期急速掉入冰点:一是雷曼兄弟意外破产,金融巨头人人自危。二是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将危机定性为“百年一遇”,并摒弃了此前对“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富有弹性”的自信观点,令市场对经济衰退的预期大增。 随后,股神巴菲特称“美国经济已无可救药”,而商品大王罗杰斯更认为,“有生之年可能也看不见美国触底反弹。”在“无利不发言”的华尔街,类似声音加重了市场的金融危机恐惧症,多头信心瓦解,热钱转向博弈政策救市失败。 当“百年一遇”四字被媒体频频渲染时,大众集体情绪转向极度恐慌,企业和公众对收入的长期预期转变,金融危机因此向经济实体传染。 火爆猜底游戏谁最靠谱 《1929年大萧条》作者加尔布雷思统计发现,“19世纪的美国人大约每20年就经受一次银行恐慌———正好是他们忘记上次恐慌的时长。”这次,或是历史重演———在1988年和1989年,美国银行破产数高达999家,在1990年第四季度,行业出现23亿美元的净亏损。眼下,有机构预测,类似亏损情况可能再现,同时,至少还有200家美国银行可能被迫关门。 美联储周二暗示,美国经济总产值今年将出现萎缩。这意味着本轮衰退周期可能超过均值———一战之后,衰退平均持续期约为11个月。这也意味着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拐点预测难度增加。 粗略统计,乐观者认为明年将出现V形反转(拐点明年出现),悲观者认为是日本平成萧条式的L形(拐点遥遥无期),中间派则认为是U形、浴缸形(衰退时间较长)甚至锯齿形(时而复苏时而衰退),即经济终将触底,但是所需时间较长。 尽管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但已有人认为“股市最坏时期已过去”。通常来说,这意味着底部已探明,金融危机不再是百年一遇。因为超级危机的时间和力度,往往超出想像,依据经验和常识判断皆会落空。去年,格林斯潘辩白,“预测这样一场危机超过任何人的判断能力”。现在,要想猜中危机何时结束,同样不易。 看清未来尚需时日 “百年一遇论”是不是个伪命题,尚需时间来定。目前,市场恐慌的是,经济数据不断刷新史上最差纪录,后续救市政策却是边际效用递减。作为本次金融危机震源的美国,救市政策是实用主义至上,不管是货币主义者的撒钱术,还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政府干预,都已用到极致。 可是,在7000亿美元经济援助方案实施之后,保尔森承认“救市计划并非万灵丹”,甚至试图将金融危机归咎于新兴市场的崛起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过度储蓄助长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其中包括催生美国房产泡沫。 姑且不论危机根源在哪儿,目前的燃眉之急是全球救市已有两难之惑:路径依赖使得救市政策沿着阻力最小的途径前行,结果却是过度消费的发达国家继续刺激消费,过度投资的新兴市场则继续刺激投资,政策效用至今偏离预期目标甚远。 其实,经济衰退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自我调节。无论是货币还是行政干预救市,经济“疗伤”皆需时间,且只有镇静剂,没有速效药。按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的估算,在货币扩张之后,流动性效应(增加印钞诱发利率下降)见效需要6个月,收入效应(收入增加诱发通胀预期)见效需要12个月。实证显示,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增加产出,提高收入,不仅传导慢,而且效率低。凯恩斯因此在给罗斯福致信时嘲笑道:“这就像买一根粗腰带来试图变胖一样。” 从更谨慎的角度来看,如果美国出现非典型衰退,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和90年代日本的资产负债表式衰退,则短期干预政策可能是“寅吃卯粮”,事倍功半。去年,全球资产蒸发总额约达50万亿美元,企业抵押贷款能力大减;不少国际银行被半国有化,导致银行运作效率降低。可预期的是,货币传导机制梗塞症短期难愈,银行和企业不得不为平衡负债表而暂时持币过冬。不过,衰退期往往是“聪明钱”的壮大期,从而为下一次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积蓄能量。 眼下,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或许正如《金融危机真相》作者德罗萨所言,“人们对短期经济低迷的容忍程度太低,而对调整市场和经济所取得结果的期望又太高了。”如果市场能够在价值回归期不被人为地放大恐惧,或许“百年一遇”的预测并不一定一语成谶,经济复苏之路也就会更为平坦。 (作者系财经专栏撰稿人) |
前一篇:A股像拔光的羽毛的火鸡
后一篇:融资融券将令A股回归市场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