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历史的呼唤|唐岛湾之顾家岛村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词 |
【五律】:谒陈姑庙
——闻陈姑旧事,往拜谒至顾家岛因记:
蒲荒前岁忆,梦滞此时声。
半壁无奢彩,一村多旧情。
长湾云可鉴,碧海史犹横。
章罢春风在,虚怀为尔倾。
诗图/雪魂 2012.04.07
* 读史,偶闻唐岛湾旧事,遂去探访,见渔村尚在,故庙犹存,路中遇戴胜鸟关关啼鸣,是欲告知有客深访乎,遂拍数照,荐而为之题。
500mm镜头远摄水上人家
唐岛湾黄岛区政府和青岛经济开发区工委会办公大楼面对着秀美的唐岛湾。唐岛湾两岬环抱,湾口是著名的唐岛。唐岛很小,只有
0.07平方公里,但是它十分有名,相传唐朝时候唐太宗亲自率领水师东征,曾经驻守在这个岛上,所以叫唐岛。许多年前岛上确实出土过许多刀、剑、箭镞等古代兵器。但是,现有的历史资料还无法证明唐太宗确实在这里驻扎过水师,而南宋时期这里的确发生过一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战争。
当年金朝进攻宋朝,宋朝节节败退,直退到长江以南,首都也由北方的开封迁到南方的临安(今杭州),金朝占据着北方包括今天的青岛一带,金兵与南宋作战多年,但是难以攻破长江一带,于是金朝计划由海上派一支大军南下,从钱塘江直接攻击南宋首都临安。为此,金朝在胶西(今胶州)训练水师,最后决定由工部尚书苏保衡为主帅,益都完颜郑家奴为副帅,统领战舰六百余艘、官兵七万多人由胶州湾南下,南宋皇帝宋高宗十分害怕,想逃离临安,但是南宋的爱国将士坚决主张抗敌。曾经是岳飞部下的著名将领李宝主动要求作战,他虽然只有一百二十艘战舰、三千多名官兵,但是精通水性且有海上作战能力,并且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李宝提出不能坐等金兵南下,而应该主动出击,于是率兵北上,舰队到达石臼港(今日照),遇到一批从金兵部队逃出来的汉人官兵,他们向李宝介绍了金兵虽然人数众多但不通水性,队伍中的汉人虽然人在金兵部队,但心中时刻不忘宋朝。
李宝率舰队继续北上,在唐岛附近遭遇金朝水师,宋兵个个奋勇,金兵则晕船,躺在舱内无法迎战,李宝下令把带着火药的箭射向金方战船,当时风势很大,金方战船相继起火,船上汉人官兵纷纷投降,金兵或被杀或被淹死,除主帅苏保衡带几百人逃回胶西,副帅完颜郑家奴等几万人全部被消灭,金军战船燃起了漫天大火,烧了四天四夜。这是中国海上战争史中十分有名的一次战役。所以几百年当中唐岛、唐岛湾一带不断发现有古代兵器。
现在唐岛和唐岛湾形成了一处优美的港湾,海战只记载在历史上,而唐岛湾成为了旅游的名胜。“唐岛晚钓”曾被列为薛家岛(今凤凰岛)八景之一。
人们心中的唐岛湾
在美不胜收的薛家岛,我一直以为唐岛湾并不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落潮后那满滩的淤泥曾一度让我对它隔膜很深,我实在不能揣测出这个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唐岛湾对薛家岛来说究竟有什么价值可言。我甚至曾笃定它的存在是薛家岛所有景点中最大的遗憾。曾有朋友说,填了它算了,免的碍眼。我也以为朋友的话并无不妥。直到前些日子,在我真正走近它的时候,才为自己这种浅薄而感到羞愧。
在这里我不得不先提起马濠运河,如今仅留下一段遗迹供世人游览的马濠运河,历史上曾是薛家岛人的骄傲。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世祖忽必烈命在薛家岛西部与内陆衔接处开凿马濠运河,后遇石而罢。公元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世宗朱厚下令再次开凿。公元1537年,也就是嘉靖十六年,马濠运河正式挖通,长十四里,宽六丈,深三丈,北通黄岛前湾入胶州湾连接胶莱运河至莱州湾,进渤海走直沽(今天津)达京师(今北京),南面的入海口就是唐岛湾。作为胶州湾胶莱运河总体工程的一部分,马濠运河在历史上曾为推动南北海运交通的发展、繁荣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商贾自淮南来者,俱取道于此,民食所赖以济","自此,南北商贾,舳船络绎不绝,百货骈集,贸易有无,远迩获利矣"。几个世纪过去了,明嘉靖年间所立的石碑在今天的马濠运河,依然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厚重的功勋,无上的光荣,授予了马家濠,使得我辈后生几乎已经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存在,那就是唐岛湾。运河南面的入海口就是唐岛湾,纵深向西南延伸7.8公里,宽2.6公里,于唐岛湾口的鱼鸣嘴至炮台嘴间止。今天看来,湾内只有宽约200米狭长的水沟,水深仅剩下2-7米,这一切似乎无法使人把它与一个天然避风良港联系起来。但几个世纪以前,这里已是一派"舳船络绎不绝,百货骈集"的景象,足以让世人想见唐岛湾当年的风流与辉煌。
今天的人们,在青岛谈起港口时,无疑会想起曾支撑了青岛整整一个世纪发展的老青岛港,无疑会想起蓄势待发的前港湾,然而,对于这些子孙辈的港口,唐岛湾的资历几乎可以用躺着的方式与其对话。
是马濠运河成就了唐岛湾?没有附庸的必要,唐岛湾早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已经是名噪一时的湾口。贞观十八年,即公元644年,唐太宗派张亮率战船出征高丽,就曾在这里的一个岛上驻军。据史书记载,岛上南北均设灯塔,以利于南北往来的船只航行。这个岛便是今天的唐岛,唐岛湾自然亦是由此得名。
为了寻觅那唐朝的烟云宋朝的风,在一个秋日的薄暮时分,我踩上了那片并不古老的淤泥。我相信,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舳舻相继的唐岛湾里绝对没有这些烂泥。落日已爬向山坡,夕阳的余晖映红了西天的云彩,唐岛湾内也是一片流光溢彩的美丽景象。我独自坐在岸边,用与千年前祖先们同样的眼睛来打量这饱经沧桑的港湾,除却那珠山上的斜阳依旧,南来的商贾,北往的货船,早已遍寻不见,就连渔民的小船也已出海捕鱼去了。
难道真的再没有别的鲜活的史料可以诠释唐岛湾的昨天?历史上,许多港口城市的开发都会与一定的信仰密不可分,较闻名的便是妈祖庙,在厦门、香港、澳门等地,妈祖民间信仰由来已久,虽然只是些传说,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港口城市的发展痕迹。更有许多台胞每年都要回大陆祭祖,其意义自然已经延伸到民族层次的概念。这使我想到了位于唐岛湾东岸、顾家岛村西头的陈姑庙。
陈姑庙
关于陈姑庙的传说,在顾家岛的村民中我听到了好多。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历史上确有陈姑其人。据说她是大珠山下灵山卫人,有记载可寻的则是一些民间故事读本。传说南宋时期,大珠山下一陈姓财主,有一女儿名叫陈姑,因与长工恋爱,被逐出家门。后来陈姑病故,长工便流落到小珠山下,在一江南宁波人顾家店铺里做工,顾家只有一女,遂招长工入赘,掌管店铺。不久,宋金战事起,百姓四处逃难。顾全家乘船回江南,当船行至顾家岛海面时,就地徘徊不前。此时,长工认为是陈姑在依恋不舍,遂烧香祈祷,船顺风南下,一路平安。顾家回江南后,从江南用大船运来砖瓦木料,雇用能工巧匠,在顾家岛村西修建了这座陈姑庙。颇有传奇色彩的是,当时建庙用的材料,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刚好用完。以后每逢节日、渔时,人们都会到此烧纸焚香祈求庇佑。
后来,每当船舶往来于唐岛湾时都会有人下船朝拜,尤其是江浙人士经常前来祭祀。或是路途的遥远,或是战乱的阻挠,八百年后的今天,远处的信徒已鲜有来者。但当地的渔民,依然供奉着海神陈姑。我去拜访陈姑庙的日子恰巧临近陈姑的生日,这里的渔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的祭祀活动,在附近的村落里,陈姑的生日如春节般隆重、热闹。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年弱少生,谁都可以给你来上一段陈姑保佑渔民的神奇故事。
这便是唐岛湾,在迎来送走南来北往客人的同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陈姑文化,尽管人们愿用迷信或信仰等词语来表述,但在妈祖文化已经作为一门学术在海峡两岸进行研讨的时候,我只想呼吁人们重视唐岛湾文化积淀存在的事实,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挖掘陈姑文化的内涵。这种挖掘,其意义绝不亚于马濠运河的挖掘。运河可以壅废,文化却可以流芳百世。试想,许多年以后,每年的文化旅游节上,潮水般的游客踏着虔诚的脚步,向着顾家岛的西端走去,膜拜与妈祖文化齐名的陈姑文化的时候,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我终于知道,千年唐岛湾淤泥的下面,深藏着的还有文化的影子。唐岛湾的治理工程中,不知是否可以再深挖一层? (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