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别解

(2011-08-14 22:34:20)
标签:

论语别哉

论语心得

孔子

论语

论语新解

文化

分类: 有感而发

论语别解

------see2one 2011-8-14


        关于论语的解释有很多,现在大多都是朱熹夫子的解释,其解释自有其道理,科考的八股文章使得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今日看来,有些脱离实际。如南怀瑾先生所著《论语别哉》中解释,学习本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那里能有快乐之言,朋友来了,要吃要喝,其快乐也是暂时的,这些我们都是有感受的。


        我的理解,这些解释都是对的,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在看问题,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多面属性,自然解释可以是多面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论语心得。我本凡人,自然从凡人的角度去理解,于是力图穿越时代,回到远古亲自闻讯孔老夫子,其当时的真是情况是什么?何来如此感叹之语!语和著作是不一样的,孔子著《春秋》定然逐字逐句斟酌下笔,而论语乃其弟子记述其所言,故而一定有其场景特色,也就是在什么境况下所感叹而出此言。


        当时孔子办学属于民办,大家知道,办学首要就是要招生,招生工作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孔子虽然为学校的校长,但招生工作也是需要其亲自动手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学习的目的是很重要的,当时是没有科考的,是世袭制,自然通过有学问来改变身份是万万不可能的,孔子本身就是很好的实例。如此一来,学习后能改变什么是很重要的,当时虽然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但尊重知识而嘲笑没有知识的人,一直到现在也是存在的,知识成为了炫耀的资本。

        

        “学而时习之”显然就是到我这里来学习,再学习(这个“习”就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过程中能够把掌握的知识不断应用解决问题),即便你掌握了治国之道,拿怎么才会不亦乐乎?这里的“不亦乐乎”的乐应该是哈哈大笑,而这个笑一定有嘲笑的意思。在他人前能够夸夸其谈,彰显自己的学问,让别人羡慕自己,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情啊。即便是现在也是一样,有知识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会嘲笑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这就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自然就会不亦乐乎了。


        “有朋自远方来”更是如此,我们知道,这个朋字不是朋友,而是指有钱人。当时金钱之多(五贝为一朋),那个时候的有钱人都是地主阶级和统治阶级,孔子办学自然想招手有钱家的子女,子路就是有钱家的孩子,为孔子办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是孔子办不来的。有钱人能来学习,那当然是不亦乐(悦)乎了。就像现在的EMBA,有钱的大老板来学习,当然是好事情了。有钱的学生来学习追随,当然要高看一眼,即便是智商底下,只要有钱,那也是很高兴的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大笑)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喜悦)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