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面出熏和安小杰-是光文化?还是照明产业?
(2011-05-02 10:04:20)
标签:
安小杰日本照明产业凿壁偷光时光机面初熏 |
分类: 小楼夜话 |
小楼对话面出熏和安小杰-是光文化?还是照明产业?
面初熏是日本著名的照明设计大师,LPA代表。因为本人对照明一窍不通,所以对面出熏的了解知之甚少,知晓面出熏是从好友安先生那里,见面是在安先生的引见下识得,那是去年的冬季,北京还是很冷的天,也是在晚上安先生电话给我,告知约好了面出熏大家一起坐坐,聊聊天。欣然应允后,我建议请面出熏吃点中国传统养菜,然后聊聊天。
谈起照明,还记得是若干年前的和安先生的对话,根据自己对事务的理解,照明分为自然功能照明和装饰照明,当然按照现在理论体系,照明应当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产品。就像现在的房屋,古代为什么要有窗子,主要是为了采光,而采光的系统就是照明系统了,窗子上的花隔扇就是现在的照明装饰,既要有采光功能还要有美观作用。说到装饰,最需要装饰也是最高级的装饰就是人了,把一个人或物体深化,莫不是成为“光环”,于是从光环开始了对话。
首先要区分“光”和“照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光”是大自然亦或是上帝赏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即便是闭上研究,皮肤也能感受到光的存在,因为光传递的是辐射和信息,而非其它,故而和上帝对话只能用光,和大自然对话也是用光,光可以用起周期性来纪录时间,于是古人在光影变化的启发下,发明了量天尺,通过观测和纪录,形成了现在的阴历和阳历,从而光和时间形成了对照关系,其实,纪录时间就是纪录光影的大周期和小周期变化,我们现在的各种表发明于工业革命,在古代可以在日晷,如果要把现在革命的机械表和电子表统一一个名字的话,应当称之为“时光机”才对。此“时光机”非科幻中的“时光机”,区别就是速度,其实速度的本质是什么,有速度一定是活动的,我们称之为动,而无速度一定是静止的,我们称之为静,于是动说明我们的生存,不同的速度是不同的生存状态而已。物理和命理有些时候是可以互相解释,虽然有些牵强,胆语言是苍白的,所以佛是不说话的。
如果一个物体不发光,那这种物体应当和照明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从蜡烛到现在的灯泡乃至未来的OLED,不发光时候展现的“他”或“她”都是一个器物,只是一个“动”和“静”的关系,不发光的时候尽量起到环境装饰作用,而发光的时候,既要起到装饰作用,还要有告知作用,这种告知,其实就是用发出不同能连和波长的光来展现的。
光是昂贵的,小时候的读物中就有《凿壁偷光》的故事,可想而知的是,宁可把房屋凿出一个窟窿也要偷得一束光明,可想其昂贵的程度了。小时候有钱人卖蜡烛,没钱人点油灯,赤贫的人黢黑一片,也是说明了照明的成本,不管是煤油还是蜡烛,都是工业产品,于是形成了产业,从光明上剥夺一切人的钱财,除非你赤贫,不然一定要在夜晚点一盏灯,哪怕是微弱的光明,也是证明了你的存在,家还是家,在夜晚向人们展示家是一个活着的房屋。
自从有了电,有了点灯,于是在夜晚人们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那是无上的,就像一个人忽然有了财富一样高兴,于是我们离不开了“它”-点灯。就像魔鬼一样,夜晚再也不能承受黑暗,我们要消费光明。
照明产业大兴其道,从点灯公司到光源工厂,他们通过送给我们光明来达到光源工厂和灯具工厂赚钱的目的,于是照明产业大发展,我们统统都被设计,被照明。
面出熏述说自己在日本从事的照明教育工作,他说:到晚上日本的幼儿园中,大家先关闭所有的灯,熟悉一下黑暗后,开始用点燃一棵蜡烛,弱小的烛光在黑暗中若隐若现,仿佛是生命一般,在跳舞;孩子们开始欢呼,逐渐自动的聚拢在烛光的周围,鸦雀无声。于是再次点燃另外一个蜡烛,第二个蜡烛的点燃没有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以此增加数量后,虽然光强了,但是没有了那份珍稀的感觉。这个事情让我很是惊讶,在国内大谈经济基础的时候,日本在开始告诉节约和浪费,而且是浪费的时候大家并不感觉到是浪费,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浪费”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浪费”习惯拉动了“消费”,浪费观引导了消费观,产业从而大发展了,照明产业就是一个过度消费光的产业,以前白天不开灯,现在是人到那里,灯开到那里,已经没有了夜晚和白天的区别,过度消费光带来的是我们越发的不重视光的利用,而开始重视灯数量和光强。
安先生说,现在很多照明设计师以用灯多少来证明自己,用灯越多,水平越高。当然用户花钱也越多,于是产业拉动越大,单纯为了照明,一个空间一盏灯足以,如果为了效果,那就要有明暗之别,而不是没有任何一个黑暗的角落,如此理解照明,真是越照越明了!
首先是形成照明文化,而后是照明产业,一下子从光文化跳跃到照明产业照实有点茫然之感,其实,我们可以从光文化过度到照明文化,从精神文化过度到消费文化,这样就能说明照明产业将如何发展,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光源的研究和应用问题,没有产业那里来的经济,没有产业发展哪能有经济发展,事务都是相伴而生的。有了照明产业,于是就有了照明的大行其道,就如同灵丹妙药一般,把照明应用的无处不在,广告产业,建筑产业开始了和照明的有机结合,商业开始利用“光”呐喊,开始利用“光”疯狂的展示给世人。
安小杰谈起了呐喊的建筑,我的理解虽然有点偏激,但也总能说明我的观点。与其说是建筑在呐喊还不入说是建材商人通过妖魔化的建筑向世人展示其魔鬼的一面而已,是设计师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于魔鬼置身于建筑之中,钢材和玻璃成为了魔鬼外衣,照明又给了魔鬼光鲜多变的一面,于是魔鬼变换着身姿,一会是圆形,一会是方形,一会是多边形,他们在哈哈的笑着,我们也在哈哈的笑。
小楼中有三个吊起来的宫灯,泛着幽忧的光,仿佛在倾听我们的对话;两束光照在了紫红色桌面上,给了空间明暗的划分,照明不属于黑夜,而光明陪伴夜晚。
不觉中,畅谈了3个多小时,已是夜半时分,虽然还有很多话语没有聊透彻,但是总归让我知晓了照明产业和光文化的区别,后来和安小杰聊天,希望尽早能够有照明文化的书籍出版,更希望有光从身边开始,“布道”还需要“步道”,开始就是胜利。
------see2one 2011/5/2
前一篇:定风波-印象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