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宗教界人士及苦与乐
(2011-04-12 10:40:32)
标签:
《红楼梦》宗教人士苦乐解脱 |
分类: 红楼逸事 |
《红楼梦》之宗教界人士及苦与乐
宗教界人士分为道教,佛教,以及乡间各种巫婆神汉等,《红楼梦》开篇就已道士和尚来讲述故事,其中自道理。宗教大多解脱苦难,宗教界人士也是传播各种苦难解脱思想,其成因就是世间万般苦,只有苦修行才能得以解脱,从而化苦为乐。
那种苦才是苦,其中有百姓之苦,有官宦之苦,有帝王之苦;拥有是苦,失去还是苦,其实不外乎就是,当拥有变为失去后,就是乐,其中乐不是福。
百姓之苦就是整天为生计奔波,为乐吃饭和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奔波,这就是百姓之苦,由于欲望是不分贫富和贵贱的,所以看到身边的一切,感觉到的苦是更加的大,于是宿命论出现乐,不求今世但求来生,他们求道士和尚为他们解除痛苦,烧香拜佛。《红楼梦》中因为大多是官宦之家的心理反应,所以设计到的普通民众很少,代表就是刘姥姥和贾雨村。刘姥姥属于苦中求乐之人,自知乐从那里来,所以书中没有表现出如何对宗教的虔诚,当遇到困难时候,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所以家中无粮可吃的时候,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迎着困难上,去找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亲戚(一进荣国府),不管如何要积极进取,只有自己才能解救自己。刘姥姥的精神就是一种百姓之乐的精神,不是宿命论而是一切源自于自己的奋斗。所以,刘姥姥身边没有和尚道士,更没有巫婆神汉,那些东西在刘姥姥身上是不见效果的,因为刘姥姥已经超脱,已经能够做到忘我,无我,大观园中才能够荣辱不惊,于是得到了“乐”。
官宦之苦是因为得到的太多,可上可下,上是欲望,下是失去,所以在上下之中定然是苦闷众多,上有管官的官,下有被管的官,上有更多的财富之人,下有无数羡慕自己之人,当心态摆不正的时候,羡慕自己的人很快成为自己的敌人,要防着;上有自己羡慕之人,被人防着,于是整天的提心吊胆,放不开自己,也放不开别人,小心使得万年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谓是尝遍世间百种味。此种人可以花钱卖快乐,于是女人和折磨下属成为了快乐的来源,其实,暂时的快乐可以通过女人来得到,这如同吸食鸦片,得到的快乐都是暂时的,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痛苦还是那个痛苦,压力还是那个压力。寻欢作乐是一种生活方式,大观园就是一众人等寻欢作乐之所,但是身为一家之长的贾政等人,其苦又如何解脱,于是出现了濑头和尚和疯疯道人,和尚本来应当是光头净面,怎能容得赖头,看来此公做和尚也不是本意,因为赖头,头发是保不住了,与其被人笑话,还不如直接做和尚更好,这就是因势利导。疯疯道人一定也是疯话连篇,在百姓看来,疯话就是疯话,在官宦之人看来,可能就连三岁顽童都能分辨出来得话语,却是如此得具有哲理性,所谓得哲理,不外乎就是不合时宜得提出一些不合时宜得话,于是发动想想得机器,什么都联系起来,于是哲理出现了,大师出现了。官宦之苦要有一个排泄之所,也需要诉苦之人,那就是宗教人士。官宦之家才是宗教人士的最大客户群体,看看现在,难道不是大和尚,得道高僧们纷纷围绕在高管周围,更有甚者对大和尚更是言听计从!这主要是为了排解自己的苦,所以,人真正的消费一个是寻求快乐,一个是解脱痛苦。而宗教界就是直接能够解脱痛苦,自然此等消费是多么的昂贵。
帝王之苦就是孤独和恐惧,红楼梦中没有叙述帝王之苦,但从皇妃身上是可以分析到的,帝王如此之苦,却是人人向往之,看来,宗教只能解脱官宦之人,而百姓不需要解脱,帝王却是解脱不了。
------see2one 20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