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黛玉不幸
(2011-01-16 12:00:03)
标签:
林黛玉自杀失恋寄人篱下三毛 |
分类: 红楼逸事 |
《红楼梦》之黛玉不幸
林黛玉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天生的惹人痛爱。仿佛所有的不幸全部都降临在了这个弱女子身上,自然让人们感觉到叹息,惋惜。读者一般愿意和自己相比,相比之下发现,我们谁都比林黛玉要幸福,所以大家看到最后黛玉之死后,无不感叹落泪了。
这就是作者的厉害,能够琢磨出这么一个“洚株草”,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草,不然也不会称为“猪草”了。小草的命运在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首先风送来种子,水给了生命,好像是无人关怀无人依靠之人,没有自己的固定之所,好似无人依靠的小草。
黛玉虽然出生在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但幼小丧母,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感觉到更加的可怜,此为幼年之不幸,没有一个人不可怜这样的孩子,没有一个人不想照顾领养这样一个孩子,所以,自然我们就会入位,对比我们自己,感觉幸福不已,只有感觉到我们自己的幸福,才会感叹她人的不幸。
由于自幼丧母,自然感觉孤独,3岁时候是最容易形成世界观的时候之一,于是很少讲话和玩耍,而是多了很多和这个年龄不相称的思考,和花鸟为伴,经常出现一些意语,也为正常之为。这些看似大人话使得其父邻如海更加心痛,一个6岁小孩子,丧母后的孤独和无助,又非常理解父亲的遭遇,和父亲能够谈的来生活大意,理解父亲的不容易,此来父亲当哽咽下咽,泪流心里。此为为人父母对照自己家庭,好一个有感而发的感叹。
幼小的年龄,离开自己的家,来到了京城,投奔到自己的姥姥家,其父本想让黛玉得到一些母爱,但是哪里可知,大观园本不是一个家庭环境,而是一个社会,把一个6岁之孩童推到社会上,可象内心是多么的恐惧,我想可能开始就是睡觉也是恶梦连连,只是不好和贾母述说而已。逆境中得到锻炼,寄人篱下的生活让自己得知什么都不属于自己,也没有不要取争取,都是过眼浮云,所以才有了相“竟”但不“争”的内容,只是告诉你们,我很行,即便是第一,但我并不去争冠军的奖牌。矛盾的心里,其实并不是不想要奖牌,而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心里要强,但环境压制,大观园中处处感觉到黛玉其实心里在和环境竞争,在压的透不过气来的环境中,找到一个片刻生存之所。这样的感受我们大都经历过,不管怎样要顺从环境,生存是第一的,看到小女孩如此,我们成年之人都不能忍受,可想黛玉之不幸了。
黛玉所处环境更加使得自己郁郁加剧,所以只能通过葬花来给自己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黛玉虽然美丽董事,但是小小年级得了肺痨病,此为更加的不幸,小孩子得病大人看着比自己得病还要痛苦,更何况这样一个没有父母痛爱寄人篱下的弱女子,即便就是发生在今天,也会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观爱的,而在大观园中,只是象征性的关怀,就连吃的救命的药丸还被人来取笑,拿来做足文章,社会上遇到此等无良之人,实为不幸。
少女怀春,逆境生存,更加渴望观爱和爱情,此时此刻的黛玉是分不清自己想要爱情还是关怀的,本着人的天性来讲,一定是都想要。但是纨绔子弟的关爱和调笑多少给自己带来了一份心灵的寄托,此份寄托在了一个漂浮不定的云上,可想结果是悲惨的,于是自己更加痛苦,自己折磨自己,悲从苦中来,再加上自己体质不好,身体约来越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初恋被无情的抛弃,此时只有自己折磨自己,这一点失恋过的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理解,那是一份永远忘记不得的心痛,我们可以喝酒出游,解脱自己,也可以和朋友一叙畅吐心声,还可以改变一个环境忘记昨天。但是黛玉不能,离开大观园能到哪里去,自己的心声又能和谁来倾吐,哪怕是回到自己父亲身边也不可能,没有了依靠,没有了一切,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留恋之物,最后的选择只有离开大观园,离开这个世俗之地,离开伤心之所。
此等离开是最为不幸,最不幸为自己结束了本属于自己的生命,那怕是死亡也选择了伤心而死,其实黛玉是自杀,虽然是病死,那只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已,这就是最大之不幸了。
黛玉,天国之中不知如何?希望黛玉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美好的来世。
其实,我想三毛会理解黛玉的。
------see2one 2011/1/16
前一篇:重读《龟虽寿》
后一篇:《红楼梦》之小资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