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毅
杨毅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36
  • 关注人气:17,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参加乐视体育#我是头牌#选手们的一些感想和建议

(2014-05-12 13:42:33)
    事先声明:虽然我是#我是头牌#的评审和导师之一,但其实我也没有任何义务去写这篇建议,写它也不是应乐视或评审组的要求。纯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有感而发,希望能够给选手们提供一些意见,也希望此后参加海选的选手们能表现得更好。一家之言,仅此而已。
    上周六,参加了#我是头牌#的第一次海选。坦白说,海选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参加的选手很多,但时间短暂,上周六从中午12点到下午6点,大概要看近100人。也就是说,从选手的角度,每个人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施展全面的能力,只能是管中窥豹;从评审的角度来说,必须迅速的作出决定。有的选手说,给的时间太短,表现不出来。但事实是,您看看此前任何一个节目的海选过程,都不可能给你充分的时间,第一次本身就是粗筛的过程。节目组的人员、时间、场地、节目安排限制,都决定了不可能给每个选手10到15分钟,否则大家的活儿都别干了。我相信,绝大多数参赛选手都能理解这一点。有一位选手在我的微博下留言,说时间太短,是对选手的不尊重。我相信你上台的时候,一定看到了我和另一位评审洪志老师对你的微笑,话筒也是我递给你的。我们一直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对选手的尊重,但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由于表现时间短,现实的情况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选手的着装、仪态、吐字、表达,都决定了你是否能继续站台。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必须要“打人”,要让评审能够看你说下去。反过来,如果选手上台之后,站没站相,姿态扭捏,眼睛不知道往哪儿看,说话吞吞吐吐,基本在一分钟之后就会被响铃淘汰了。这也没办法,因为参赛者太多,评审是不可能坐在那儿等你完全调整好再说下去的。我相信,当初看过《超级女声》海选的都有类似的记忆,一个选手上台第一句都没唱完就让走人了。这就是粗筛的规则。但我负责任的说,在我参与的海选过程中,我们还是尽量保持耐心,起码也让选手至少说完一段话。很多选手非常不容易,是坐飞机坐火车专门赶到的北京。即使有的选手走上台,还没张嘴,只看仪态和气质,我们就知道他不可能过关,但起码也会让他说完第一段。
    因此对于选手来说,第一步要做到的是,你要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主持人或者解说评论员。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不用说了,对于非专业的选手来说,也许你的仪态上没有那么板正,但你至少要做到大方、得体、站姿端正、目光要集中,或者看评审,或者看摄像机,一开口,你的表达要比较流畅,不能有明显口音(这里不考普通话级别,但至少要发音清楚,大家都能听懂)。非专业选手在来参加海选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你可以在家对着镜子练,也可以在朋友面前练,或者让朋友帮你录视频,自己再观看,去纠正自己。毕竟这是碗开口饭,实事求是地说,我建议,你要对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绝对的信心,再来参加比赛,因为你在比赛里的表现和平时相比,一定会打折。你平时有10分,站在比赛的台上,面对评审,肯定会紧张,再加上演播室强光的照射,你能发挥出7分就不错;如果你平时只有5分,到了现场,可能就剩1分了。有些选手,我们能看出来是没有任何基础训练,也没有任何准备的。简单来说,一上台就知道他不是干这行的料。但他毕竟是大老远来参赛的,让评审也很为难。有梦想没错,但为了实现梦想,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第一次海选里,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和非此专业的选手是很明显的两个阵营。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明显经过严格的仪态和表达训练,一上场就是标准架势;但说实话,我更关注那些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们。第一,我相信他们来参赛的动机首先是热爱体育,我认为这是成为一个好解说的关键,而不是你仅仅想当一个主持人。有了热爱,才会钻研,才能在专业性上出色。体育节目主持人和解说对专业性的要求,远远胜过其他节目。第二,严格区分,其实播音、主持、解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工种,好播音不见得能主持,好主持不见得能解说,好解说不见得能播音。目前活跃在各个平台上的出色的解说员,绝大多数不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们,往往有一种定式,他们的优势定型了,有一些毛病也定型了。当然,还是前面说的,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你的仪态和谈吐至少也得过得去才行。
    所以从海选的考察方向上来说,评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面对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仪态表达没问题,第一段可能比较轻松,评审主要是靠第二段考察你的专业知识,对体育、对专项是否足够了解,是否有足够储备;面对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可能知识储备没问题,主要就是看你的仪态和表达,看你能不能说出来,还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你知道的再多,不会说,倒不出来也没用。
    在周六那场海选开始之前,我对当时到场的一些选手说了自己的标准,也是我在微博上写过的,只有三条:热爱体育——这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不喜欢体育,或者不痴迷体育,只是想来这儿找一个主持人的工作,那我不建议你来。不喜欢,就没有动力,将来就没有上升的空间;理解体育——你得能正确的理解体育精神,热爱不一定理解,举个例子,国内不管是足球还是篮球赛场,有很多疯狂的球迷,你不能说他们不热爱体育,但他们张嘴就骂客队,主队一输就骂裁判,既不懂规则,也不懂体育精神,你能说他们理解体育么?第三条,就是描述体育,你得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看到想到的说出来,让观众听见,这才是最终目的。
    第一场海选,有几个我印象深刻的选手。第一位是从前我在报界的一位同行,是一位出色的记者,有多年的NBA一线采访的经历,有极其深厚的专业积累,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他的这方面优势,是其他任何选手没法相比的。但从一个主持人或者解说的角度去看,他的镜头感不够,同时表达的流畅程度有限。一个好记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解说,但从我的角度,还是觉得他非常有潜力,只要加以训练,他就能很快体现出他的专业优势。这个类型的选手,是我很喜欢的。还有一个女孩儿,学播音主持的,仪态万方,往台上一走就是个主持人。她说自己很喜欢体育,我就提了三个问题:曼联足球队刚被炒掉的教练叫什么?迈阿密热火在去年NBA总决赛里击败的对手是谁?斯韦思林杯是哪个项目的奖杯?一个足球,一个篮球,一个综合体育,三道题你答上任何一道就算你过关。结果她一道都不知道。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你不喜欢体育,仅仅是想找一份主持人工作的典型。我只是四个评审里的一个,也没有决定权。我只想建议这个类型的选手:其实你不喜欢这份工作,把它让给真正喜欢它的人吧。
    以上就是我的感想和建议。我不能透露考题,每个选手都是到达现场之后,才从工作人员那里知道怎么考试。但按照以上我说的,我希望以后参加海选的选手都能有更充分的准备,能展现出更高的水平,也祝你们好运,希望在后面的比赛里再次和你们相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