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想现场采访五届奥运会。当你能坚持采访五届奥运会的时候,在这20年的光阴里,你的职业生涯必定是繁盛的,你的生命力和追求必定不息。我不想说那么多道理,只是想提醒自己,当人到中年,一切都趋向安逸的时候,是否还惦念着当初的梦想。
明天,7月25日,作为《体坛周报》多达20人的前方特派报道组中最后启程的一个,我将飞往伦敦,开始我职业生涯里第四次夏季奥运会的采访之旅。
悉尼奥运,雅典奥运,北京奥运,行至伦敦,时光如电,光阴荏苒。
出征前夜,我已不会再像去悉尼和雅典时那样兴奋。其实,我是不必非得去伦敦的。也许很多朋友会觉得,出去“玩”还不好,那是因为您从未了解过媒体行业的工作。作为一张《体坛周报》这样的专业纸媒的奥运特派记者,工作的强度是难以描述的——那就像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每天一睁眼就是一个版到两个版——5000到10000字的“份儿钱”。和我平时被熟知、但却并非我的主业的工作——一位篮球电视解说顾问相比,真正采访一届奥运会显然繁重得多。当你已经成为一张报纸的副总编的时候,通常你是没必要像8年前或者12年前那样玩命的,你是没必要把自己发往最前线,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从早忙碌到晚,奋战16个日夜的。
这就是不少我身边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还要去伦敦”的原因。
这也是我想为自己鼓掌的原因。我很认真的对王很圆说:“在决定接受一张证件,去奥运会的那一瞬间,我肯定是冲动的脑子坏掉了。”但这也是我最初的梦想。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在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就知道——评价一名体育记者的职业生涯,通常用“你采访过几届奥运会”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在那个时候,我知道,新华社的前辈、摄影家罗更前老师,采访过四届夏季奥运会和三届冬奥会;另一位新华社的前辈杨明,伦敦奥运会将是他的第七届夏季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他和徐济成,两个年轻人的第一次奥运之旅。请注意,这是“采访过”,不是你看过,不是你随随便便写过,是你真正来到了场边,体验,经历,思考,用你的笔去记录。奥运会,这个全世界最富影响力的品牌,也彰显着每一位体育记者的人生阅历。
在那个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想现场采访五届奥运会。当你能坚持采访五届奥运会的时候,在这20年的光阴里,你的职业生涯必定是繁盛的,你的生命力和追求必定不息。我不想说那么多道理,只是想提醒自己,当人到中年,一切都趋向安逸的时候,是否还惦念着当初的梦想。
已经有太久,我没像今天这样收拾行囊了。拿出箱子和包,一样一样的理好。把笔记本电脑放到最安全的地方,这是在“前线”的武器。《体坛周报》从7月27日起每天都会出版奥运特刊,每天我都会写出一到两个版,当然,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篮球。在这个纸媒式微的时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但我会好好写每一个字,写字这件事,是你对自己的交代。
好吧,就这样,祝我一路平安,采访顺利,写出几篇能让人记住的东西。如蒙一读,我心甚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