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性情绪反应实验——小艾尔伯特
(2009-03-18 17:29:18)
标签:
白鼠情绪反应华生条件反射艾尔伯特健康 |
分类: 行为主义心理学 |
由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条件性情绪反映实验在 70 年前公之于世的时候,它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历史重要性不仅要归功于研究结果本身,更是由于它开拓了心理学的新领域,如果我们回逆到上个世纪初,感受一下那时的心理学的状况,便会发现当时的心理学几乎完全被西格蒙德·佛罗伊德的研究方法所统治。佛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压抑了的内心冲突。简单地说就是:行为和特殊的情绪是有内在的生理和本能过程产生的。
理论假设
华生提出,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导致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那么,白鼠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起联系。换句话说,你最终会条件反射的害怕白鼠。他认为我们天生并不害怕白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这就是他最著名的实验的理论基础,该实验的被试名叫“小艾尔伯特· B ”。
实验方法
被试艾尔伯特· B 是一名 9 个月大的孤儿,从出生起就一直待在医院里。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都认为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为了了解艾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研究者密切观察艾尔伯特对这些刺激的反应。艾尔伯特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没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因为这些东西不引起恐惧,所以可以将它们看做是中性刺激。
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 3 次。一周以后,重复同样的过程。在白鼠与声音的配对呈现 7 次后,不出现声音,单独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时,你可能已经猜到,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他爬的飞快,以致研究者不得不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的边缘掉下来。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
5 天后,再次对艾尔伯特进行测试。下表中列出了这一天物品的呈现顺序。
呈现的刺激 | 观察到的反应 |
1.积木 | 像平常一样玩积木 |
2.白鼠 | 害怕、后退(没有哭) |
3.白鼠+噪音 |
害怕并哭泣 |
4.白鼠 | 害怕并哭泣 |
5.白鼠 | 害怕、哭泣并离开 |
6.兔子 | 害怕、、但不像前面表现得那么强烈 |
7.积木 | 像平常一样玩积木 |
8.兔子 | 与6相同 |
9.兔子 | 与6相同 |
10.兔子 | 有点害怕,但还想触摸它 |
11.狗 | 害怕,回避 |
12.狗+嗓音 | 害怕并离开 |
13.积木 |
像平常一样玩积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