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稻最低价预案执行时间提前释放利农重磅信号

标签:
财经早籼稻最低价预案提前启动 |
分类: 粮食新论 |
早籼稻最低价预案执行时间提前释放利农重磅信号
早籼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稻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方人民喜爱食用米粉不可或缺的优质原料,还是酿造、食品、饲料生产的理想材料。
从最近十多年来的生产情况看,早籼稻在我国稻谷生产中的比重逐步下降。2015年以前,早籼稻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比重在16.2%以上;2016-2017年在15.8%至15.2%;2018年至2020年下降到13.5%至12.5%;2021年国家加大了早籼稻生产力度,产量有所恢复,达到2802万吨,回升到13.2%。
近年来,我国稻谷生产连续丰收,国内供给充裕,稻谷市场价格稳中有落。
国家发改委重点监测的粳稻米市场价格,继去年不断下跌之后,今年依然喋喋不休。6月上旬,粳稻米市场价格3759.70元/吨,比5月下旬3762元/吨,下跌0.1%,比元月上旬3805元/吨,下跌1.19%。
今年3月8日至4月26日,国家每周投放180万吨左右最低收购价稻谷,5月10日至6月14日,国家每周投放90万吨左右的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
截至6月14日,国家共计投放最低收购价稻谷1970万吨,实际成交41.2万吨,成交率仅为2.1%。平均价最高为4月19日2655元/吨,最低为3月8日2494元/吨。最高成交率是5月10日,为6.9%。但是,进入6月份,成交率还在继续下降。
截至6月14日,国家共计投放最低收购价早籼稻796.7万吨,实际成交3.6万吨,成交率仅为0.46%;平均成交价格在2380元/吨至2489元/吨之间。
确保口粮100%自给,是中国人的饭碗装自己粮食的重要战略决策。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农民生产早籼稻的积极性始终不能动摇。
今年,国家继续提高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从2021年的122元,提高到124元。同时,中央财政两次下达了共计300亿元的农资补贴,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弥补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种粮收益下降,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按照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国粮发〔2018〕99号)》精神,“早籼稻预案执行区域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5省(区),执行时间为当年8月1日至9月30日”。
在离早籼稻收获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之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时发出:“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将2022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起始时间从原定的8月1日起予以适当提前。即新产早籼稻集中上市后,如市场价格符合预案启动条件,即可按程序申请启动预案。”这个消息对种粮农民来讲,无疑是一个重磅信号。一方面引导早籼稻市场价格向好的市场预期发展,另一方面标志着早籼稻收获之后,农民能够及时出售,得到最低收购价的保护。当市场价格超出最低收购价时,还能够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