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渊源探析
(2011-12-12 00:04:53)
标签:
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寒亭四川梓潼杨家埠村财经 |
分类: 文化产业 |
杨家埠木版年画渊源探析 |
作者:谭家正 发布时间:2011-03-18 |
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而杨家埠则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同时杨家埠也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故乡、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对于前者人们取得共识,而对于后者的渊源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争论不休,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杨家埠有一名在北京皇宫的太监回家省亲带回的一幅门神画传入说,但查无实据。第二种说法是天津杨柳青的画样传入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与杨家埠年画截然不同,宫廷色彩浓重,半印半画,实际上以画为主,销售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而杨家埠年画是木版套印,画面饱满,着色鲜艳,为广大农民所喜爱。第三种说法是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画店画师前来教徒传入说,但调查结果适得其反,东昌府年画晚于杨家埠年画,并向杨家埠画店聘请过老师,前往传授年画技艺。当这三种说法都不能自圆其说时,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在编写《寒亭区志》和《杨家埠村志》期间,为突出地方特点曾两次到杨氏先祖原籍四川省梓潼县进行实地考察。2005年又受杨家埠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重托,启动了杨氏先祖一至五世的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对困扰几百年一至五世不清的问题,已查清三世,而且确认了杨氏先祖杨伯达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奠基人。最终结论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渊源,根在四川省梓潼县重华乡,到山东后有了很大发展,与时俱进,随俗而作,创出了独树一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一、杨氏源流及村名由来 1、时代背景 元代末年,连年战乱,再加水、旱、蝗、瘟疫等灾害频繁交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灾情尤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许多县志记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有十之一二。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官府实行了移民政策,严格规定,凡住户适龄男子,采取二抽一、三抽二、四抽三等办法,强迫移民。用长绳绑着移民之手上路,行前移民连坐、对天明誓,如途中一人逃跑,前后两人格杀勿论。从全国条件较好地区抽调移民,从当地出发,经中转站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底移民管理机构报到,办妥一切手续后,分配各省再分散安置。 2、杨氏东迁 杨氏先祖杨伯达、杨伯川、杨伯美兄弟三人,原籍四川省梓潼县重华乡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移民,自梓潼县出发,经川陕道北上,过山西,到达山东目的地。明相杨升庵在《家礼仪》一书中说:“我近族多迁居山左(山东)”。长兄杨伯达被分配到潍州崇道乡寒亭社,自寻住处,“值见寒亭店南,地土肥美,浞水甘清,可为基业,以绵世泽,遂不惮劬劳,安宅于此。”(见东杨家埠族谱序)此即位于浞河赵家桥西岸、小官道北侧的下店村(后演称下边村,俗称老庄子),当时该村有一户王姓饭店和几户杨姓居住。 二弟杨伯川分配在平度州岚前村落户,后裔散居各地。 三弟杨伯美分配在掖县寺村定居,后裔散居各地。 3、西杨家埠村名由来 杨伯达后裔住下边村经199年传至六世,适值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浞河洪水暴涨,村庄大部被淹,杨伯达后裔长支杨乙孝与父亲杨介先迁村西600余米处,另立新村。以方位、姓氏、地形命名为西杨家埠村(俗称杨家埠,西埠),并植国槐数株留念,国槐至今尚存。同时另一支六世祖杨宗厚、杨宗致兄弟二人迁往河东400余米处,另立新村,同样以方位、姓氏、地形命名为东杨家埠村,此时下边村改称中杨家埠村,形成东西一线三个自然村并立的格局。 二、杨伯达创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在古代就很兴盛。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考证:唐代益州成都府雕版业向极发达,大和九年(835年)冯宿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上疏《请禁印时宪书》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教授之道”;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有英人斯坦因1907年窃去我国敦煌莫高窟文物--唐乾符四年(877年)历卷子和中和二年(882年)剑南四川成都府樊赏家历,皆四川所刻。中和四年(884年)在成都书肆见到阴阳、杂记、占梦、九宫、五纬等书,又有字书小学,率雕刻印。唐咸通九年(868年)王介出资雕印的《金刚经》卷子,亦西川所刻,扉页有精美的《释迦给孤独园说法》版画,还有绘着1350余颗星的星宿图。1944年成都市唐墓也发现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印的梵文《陀罗经咒》,其上有菩萨像及佛教贡品之图。 宋代,雕刻业大有发展,四川省已成为全国雕版业的中心。从宗教画发展到应用科学、考古博物,如《经史证类本草》、《营造法式》、《宣和博古图》、《三礼图》等书,都有精美插图。 元代,刻版大众读物和小说也皆附插图,上图下文,已有朱墨两色套印本。明代吴兴凌氏、闵氏刻书,出现五色套印。版画由书的插图演变而为年画,当时我国年画主要有五大产地,即杨家埠、杨柳青、桃花坞、绵竹、武强,多起于明初永乐前后,至清康熙而渐盛,至乾隆、嘉庆年间益形发展,其中杨家埠、杨柳青、桃花坞最为著名,并称为全国三大年画产地,“而杨家埠年画以经营得法,始终不替”。 杨氏的祖籍四川梓潼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85年,秦在蜀地实行郡县制,即置梓潼县。该县位于“地联秦关,路当蜀扼”的要道,是四川西北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地理环境具有“七曲紧锁雾难开”和“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烟”的景象。“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像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深深地吸引着古今中外名流。”或转战,或视察,或游览,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墨宝,使梓潼山河更具光彩。梓潼人民不仅有诚实厚道、宽广豁达的性格,且具有勤奋拼搏和学有所成、造有所就、不达目标誓不甘休的品质。 梓潼县重华乡(1953年归江油县管辖),为全县第二大镇,明代有20多个村庄从事木版年画生产,是集中产地。杨伯达出身雕版年画世家,是当地有名的木工画师,擅长绘画、刻版和印刷技术,又精于扎制灯笼(曾在成都北关剪子巷、杨家胡同灯笼铺当过伙计)。上过几年私塾,读过“四书五经”,处世为人誉满乡里。他天资聪颖,悟性过人,善于钻研工艺品的技艺,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来山东后,从事农业生产,因连年天灾人祸,农业歉收,为谋生计,重操祖业,初以线稿《三代宗亲》刻版问世,据传有思乡敬祖之意,继而翻刻门神、灶王、财神、天地全神等作品,祈求保家护院、人财两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适应农民愿望。杨伯达配刘氏,生二子:长子新昌、配朱氏;次子瑞昌,配张氏;孙子4个,为纲、聚、峰、林;三世同堂。除农业生产外,全家致力于木版年画的传承与革新,并创办同顺堂画店,倾心产销经营。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在寒亭区史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为在区志中体现具有地方特点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自感须查明其渊源,曾于1984年10月和1988年2月两次到梓潼县进行实地考察,在梓潼县志办、县文管所、县政协文史委等单位的支持下,召开了知情人、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带去的传统而又有代表性的杨家埠木版年画88幅进行了鉴定,其中28幅年画与梓潼年画同出一辙,梓潼、寒亭两地相距3000余里,有此结果,绝非偶然。到该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山大庙,参观了木、砖、石雕壁画,得到了相关资料,最后一致认为杨家埠木版年画植根于梓潼。《梓潼县志》主编敬永金先生,写出了《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与四川梓潼年画的渊源》文章,在1990年第三期《绵阳地方志通讯》上发表。另在1998年2月27日,《四川日报》刊登了江油县志办公室肖定沛先生以《潍坊(杨家埠)年画根在四川》为题写的文章。1937年春,在潍县寒亭北门外张家老墓田发现明初张姓墓穴中杨伯达署名的龙凤线稿壁画。1993年1月,潍坊市文联原主席王跃东,曾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了《生生不息的潍坊年画》文章,介绍了杨家埠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情况。文中说:“从梓潼的文化考证所知,祖居四川梓潼的杨氏先民历来有雕版印刷的技能,迁到山东后,人生地不熟,难免为生计所迫,操起祖传雕版技术,而从事起年画手艺,比较可信”。同年春,中国方志学家傅振伦在《杨家埠村志》中说:“明朝初年,从川北梓潼县迁来杨氏的版刻年画是有渊源的”。新编《梓潼县志》第1116页载:“明初,即有杨姓木刻画师迁居山左(今山东),经苦心经营,形成著名海内外的潍坊年画(指杨家埠)”。 以上情况,充分证明杨家埠木版年画源自四川梓潼,杨伯达是创始人。争论多年的渊源问题,自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后一篇:民俗学家谈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