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懂医,也不懂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但从最近的哈尔滨市和北京朝阳某社区发生的新冠案例来看,我们的防控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还需要流程细化和分析。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西方等国不同,西方最密切接触者可能是陌生人比如贴面礼等,而我们密切接触者不是陌生人,而是家庭成员或非常要好的朋友(武汉案例比较多)。还比如尽管朝阳的这位学生一家非常小心,但妈妈姥姥却中招了,而爸爸却没有,为什么?显而易见,我推测爸爸可能是严父,没有与孩子密切接触,而妈妈姥姥见到孩子就亲。更有问题的是,中国人好面子,一个亲人可能疑似,但在家里怎么能发生歧视呢?比如用餐、说话距离等等都不好把握。所以我们必须细化流行病学的流程,特别是密切接触者的范围,这样既能控制传播,又能杜绝简单的一刀切的社区控制模式,让社会重回正常生活。看来杜绝形式主义,细化流行病学管理流程,去掉可恨的官僚主义,创新符合中国人习惯的社交管控模式还任重道远呢?
前一篇:人文艺术大集(551)对准自然
后一篇:也谈疫情防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