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全国从事手工业劳动的有300万巧娘,这些能工巧匠的妇女们每天都在指尖上创作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通过辛勤劳动描绘自家发家致富的梦想。她们非常辛苦但又任劳任怨。看着她们的劳动,我既兴奋又无奈。兴奋的是这些半边天用诚实劳动在支撑着处于贫困边缘的家庭,维系着家庭的正常运转,为祖国培养着花朵,也许她们的子女中就有未来的焦裕禄、雷锋、钱学森,也许她们的子女中就有马云式的商业奇才,也许她们子女中绝大部分就是普普通通的建设者。我无奈,是看到她们缺设计师指导,作品变得没有现代气息;我无奈,因为她们不懂经营,不知市场在何处,作品堆积如山或被二道贩子盘剥;我无奈,因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其实被叶公好龙,资本大鳄和伪善人们对她们不屑一顾;我无奈,看到妇联系统的姐妹们在尽最大努力帮助她们,但财力物力有限。作为全国妇联妇女手工协会的专家,我尽自己的努力,半道出家,历经五年仔细阅读有关世界手工艺运动的百年历史资料,观看许多世界人文艺术纪录片,又认真阅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中国手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通过演讲与广大巧娘接触,并通过举办近三年的手工坊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把它用《手工艺发展百论》提纲的形式发布出来,旨在为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姐妹们提供一点思路,尽微薄之力。连载六十六
第六十六论 发展手工艺要“以厚古立今”(寄竹微博第1938篇)
手工艺家手里的技艺或作品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故事,是一部反映中国科技发展的进步史,是历代先人为了生存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传统工艺演变的历史画面。你必须熟读你这门手艺的历史变迁,展示历朝历代这门手艺的文化、科技、设计、材料、绿色、就业、民族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只有这样,才能让现代人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到用上它是绿色的,是会带来吉祥和快乐的,是延年益寿的,是可世代传承的。比如我们的丝绸作品,无论是刺绣、缂丝、织锦、印染,还是具体到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唐锦、蜀锦、宋锦、云锦、壮锦,还是漳缎、漳绒、天鹅绒、香云纱、艾特来斯花绸、缂毛、抽纱、地毯等都与我们5000余年的丝绸科技演变和发展史联系在一起,我们都可以如数家珍的叙述。骄傲的讲述丝绸的起源,告诉人们我们如何栽桑、养蚕、缫丝、丝织、印染、整理。告诉人们我们蚕桑技术的农业种养植辉煌历史,告诉人们我们有复杂的工艺流程:缫丝(生丝与熟丝)、经纬线准备工艺和制线(翻丝、并丝、捻丝、牵丝与通经、浆丝、卷纬、真丝线制作、金银线与孔雀羽毛线制作)、丝前准备工艺、紋制工艺、各种织机和制作技术、丝绸染整技术、织绣图案、刺绣技术及工艺、缂丝技术及工艺、经锦技术及工艺纱绸技术及工艺。告诉人们从设计到构图,从制作工艺到技术奥秘,从机械结构到操作方法,从织物规格、结构、花色品种到印染技术配方都充满了中国智慧和文化内涵。我们把它挖掘整理出来为今天讲故事,讲文化,讲欣赏,讲传承,讲走向世界来派上大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