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民营经济论丛 |




《民营经济论丛》五十一
仁立墨人主笔起草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主报告(2003).该蓝皮书已经成为全国工商联的品牌,每年发布。现将这个主报告呈现。虽然已经过去了16年,但蓝皮书的形态已经固定,发布的结构内容依旧,报告主体内容的判断仍然有参考价值。
连载15
(四)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是快速、持续、健康的。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的政策、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同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完善和解决:
1、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使民营经济原有的竞争条件发生变化
过去的短缺经济为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民营企业自身的机制优势也促使民营经济得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了进一步施展才能的舞台。中国经济已经总体上告别了“短缺时代”,民营经济单靠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全局上继续保持数量加速扩张的同时,一大批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将进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整体素质的阶段;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所有企业都要面对技术、人才、质量、品牌、文化、信用的全面竞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入世,国有企业活力大大增强,外资经济非常活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要清醒地认识到整体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传统型家族化、产业结构趋同和技术水平较低是民营企业的先天性缺陷。
大型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形成,产权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偏低、融资难、竞争力不足和缺乏复合性人才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企业管理人员水平偏低,品牌意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不强。一些民营企业在快速做大以后,经营理念、管理能力等局限性很快就暴露出来,导致由盛转衰甚至被淘汰,这样的教训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另外,由于研发不足,民营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公司不多。一方面,企业注重眼前效益,缺乏战略规划,后续产品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企业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不能用技术提升来得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就谈不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面临许多挑战
一些民营企业素质不高,见利忘义,制假造假,偷漏税,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环境和职工权益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缺乏诚信度也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部分民营企业制假贩假、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和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致使广大民营企业遭遇“信任危机”。怎样树立自身的企业信誉问题是现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
4、政府管理体制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
在体制方面的一些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
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在行业准入方面还存在对民营企业的诸多限制,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等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行业准入和使用生产要素仍存在歧视。
政策不到位,信息渠道不畅。一方面是企业甚至执行部门对国家的有关政策内容还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操作起来比较难,部门和地方的随意性比较大。虽然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要求要一视同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存在严重的“中梗阻”现象。
行政审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民营经济发展、损害公民权利的问题制度,有些还成为腐败的温床。许多贪官的腐败问题都涉及到审批过程中滥用权利,大搞权钱交易。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越严重,民企经营成本越高,竞争力越差。虽然国务院曾两次取消和调整12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但在少数部门、地方,一些新的审批项目又在产生。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
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口径不一。个体、私营归工商局管理,乡镇企业归农业部管,中小企业归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管;各级都设有乡镇局,工商局有个体协会,经贸委还有中小企业处。各有关部门重复、冲突的地方很多。多头的行业管理,让企业应接不暇。各个部门各有各的数字,互相重叠,相互矛盾。政出多门,互相扯皮。仅举最新的一例,社会力量办学有了民办教育法,中外合资办学有了国务院条例,当某一民营企业取得教育部许可证,到民政部门申请非企业法人登记时,民政部门的回答是没有接到上级通知,何时能办不得而知。
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挫伤了或压制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也伤害了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对个体户、私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不合理收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遏止,个体户、私营企业尤甚。一些执法部门的基层站所,如工商管理、城管、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环保、税务等等有名目繁多的收费或花样很多摊派,不断翻新。什么换证费、检查费、报刊费、管理费、伸缩性很大的罚款以及各种“为难”行为等等,企业难以正常经营。工商企业及职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积极性正在受到严重挫伤,因为收缴比例和返还程序存在极不合理性,特别是雇用的农民工,难于得到实惠,企业又增加了负担,民营企业要求合理解决的呼声很高(三险费用已占企业工资总额的50%以上)。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不采取针对性措施,仅仅迫于舆论压力,就使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严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
对非公有制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许多政府部门往往更习惯于采取“一刀切”政策(即采取简单粗暴、最原始和自己最省事的行政手段,如:“五小企业的关闭”、网吧的“整顿”、扫黄打非的“一扫光”等行为)。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未发挥行业自律手段。
5、有关所有制方面的观念还在束缚人们手脚
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环境障碍。长期以来,"姓资、姓社"的问题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还根深蒂固。现实地看,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唯成分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肃清,以所有制划线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主要思想观念的误区有:“私是万恶之源”,“恐私、怕私、惧私”的传统观念还在束缚人们的手脚;私人财产的保护不完善束缚了民间投资者和经营者放开、放心发展的手脚;行政执法部门素质普遍偏低;在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民营经济还没有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一些地区和行业比重仍然偏低;所有制结构调整远没有完全到位;各地民营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优势互补还没有实现,体制内仍然是两张皮。所有这一切有待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去克服。部分媒体忽视民营经济的积极方面,片面渲染一些消极因素和个别案例。如宣扬“原罪论”,在现有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煽动公众的仇富情绪,从而为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障碍。
6、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组织在行业统计、景气分析、行业结构调整、信息发布等方面将替代政府职能,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还是弱势组织。发育不足,机制不健全,立法滞后,作用空间有限等问题比较突出。
7、民营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短缺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民营企业的一个难题。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关系融资,这种融资状况在融资规模上已经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当民营经济发展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提升阶段后,这种融资状况与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不少企业因为融资困难而痛失市场和发展机遇。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金融机构的信贷对不同所有制差别对待。(二)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三)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四)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五)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诚信,加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