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民营经济论丛 |

《报告连载八》(四)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一般市场经济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不是单一的效率目标,而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当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二者会有一定的冲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选择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民营经济既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又可以通过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说,民营经济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 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既提高了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又起到了示范效应
民营经济使用的资源(劳动力、资金、土地)基本上通过市场获得,产品的销售也是通过市场,即使在价格双轨制时期,民营经济的经营活动也没有纳入计划体制之内。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多是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从来没有获得行政垄断的权利。最重要的是,民营经济是产权最清晰的经济,产权清楚界定是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清楚界定的产权也有助于在企业内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1)民营经济的高效率表现在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高和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营效率高两方面。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偏向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密集,不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情况,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民营经济开始发展时,由于无法从国家获得补贴,只能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情况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积累资本,逐渐增加资本密集度。由于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情况,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民营企业的运营效率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民营企业不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决策者了解实际情况,决策层次少,决策速度快,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二是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激励约束机制的力度更强一些。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依靠市场来调节供求关系。民营经济就适应了这一机制。民营企业效率较高的外在表现就是能发现市场机会、能抓住机会、更能充分利用机会。民营企业善于发现市场空间,能够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生产更多的花色品种。民营企业能够较快适应市场波动:由于决策速度快以及工资刚性较低,经济上升时,民营企业能够很快抓住机遇,经济下降时,可以快速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
(2) 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面临较多的困难时(很难获得贷款,很多行业不准进入等)仍能取得较快的发展。
2001年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仅占0.02%,国内贷款占7.5%,自筹资金占78.8%,其他资金占15.8%。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情况是:国家预算资金12.3%,国内贷款23.1%,外资2%,自筹资金48%,其他资金12.3%。对国有经济与个体经济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与国内贷款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个体经济的相应情况,而自筹资金的比重要明显低于个体经济的相应比重。从另一个角度看,2001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接近15%,但在全社会用于固定资产的贷款中仅占5.6%。
2002年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为74247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的短期贷款为1058亿元,比重为1.43%。这一比重在1997-2002年期间一直在缓慢增长,但正如2002年的数字所显示的情况,比重仍然很低,明显低于民营经济的总产值或者营业收入在全社会所占的比重。
尽管民营经济成长环境并不乐观,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与较高的效率,民营经济仍旧取得了很高的增长率。如前面所述,1989年以来,民营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
(3) 民营经济的高效率从经济指标上看表现的更为明显。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02》的有关数据,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户数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21%,但亏损企业只占11%,工业总产值占9.2%,工业增加值占7.7%,资产占4.4%,实收资本占4.3%,从业人员占1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一是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高于总产值(或增加值)所占比重,也高于各种资产所占比重,这说明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符合中国目前的资源禀赋情况;二是民营企业亏损的比重低于全部企业的情况,这说明民营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要高于全部企业的平均情况;三是民营企业的资金产出率高于企业的平均情况。
民营经济的发展培养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本,积累了市场的知识,摸索了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今后进一步的改革起到了示范效应,吸引了一大批公有制经济主动的投身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并且为国有经济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准备了人才,也可以减少今后改革的阻力。
2. 民营经济为市场化改革提供巨大物质支持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指标
民营经济发展为我国渐进式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波动甚至社会的不安定。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可以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稳健地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出现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国采用休克疗法造成的经济衰退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本身在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成为衡量中国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为国际社会衡量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程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我国市场化改革就很难出现质的突破,就很难被国际社会认可。1978年中国刚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时,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乎等于零,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不超过30%,到2001年,根据《中国市场经济报告2003》,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部门投资所占比重达到52.69%;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达到68.09%;非国有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达到64.42%;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5.04%。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冲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民营经济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前行,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其要素资源来自于市场,产品销售通过市场实现,它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效率等方面的直接贡献,它还在传统计划经济下,极大的冲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了人们的传统所有制观念,具体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经济发展结构、就业择业导向、投资融资理念乃至思想道德观念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先行和示范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冲破了传统的所有制观念,通过实践为我国进行所有制改革大大扫清了观念障碍 。改革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以日益显示的高效率和市场化的生命力,揭示了“发展是硬道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真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巨大的先行作用。一个国家民营经济的发育程度是其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就没有生存土壤;没有民营经济的存在,也就不可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经济发展冲破了传统体制下人们的就业观念。民营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在传统观念,打破了人们对于职工身份的传统认识,从而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的初始发展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雏形。民营企业善于发现市场需求,能灵活通过市场交易,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各种市场需求。由于决策速度快、工资刚性低等特点,经济上升时,民营企业能够很快抓住机遇,经济下降时,可以快速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表现出了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而且从根本上将消除地区贫困化,促进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发生积极变化。民营经济的税收贡献将是我国未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善全民健康卫生状况的重要保证。
随着民营经济的壮大和体制内国有企业的释放,市场规则逐渐清晰,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旧体制开始被削弱,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并趋于完善。国有经济的变迁可以明晰地说明这一点。因此说,中国民营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催生者,是改革的推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