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生命论》连载一百一十一第四篇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七章(续九)跨国公司

(2019-05-10 07:23:56)
标签:

杂谈

分类: 企业生命论
《企业生命论》连载一百一十一第四篇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七章(续九)跨国公司

《企业生命论》连载一百一十一第四篇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七章(续九)跨国公司

《企业生命论》连载一百一十一第四篇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七章(续九)跨国公司

《企业生命论》连载一百一十一第四篇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七章(续九)跨国公司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企业生命论》连载一百一十一第四篇 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七章(续九)

   (二)跨国公司的成熟和发展
  我们说跨国公司是联合大企业向国外扩张的一种形式。跨国公司定义颇
多,我们倾向下述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企业。这就是从事国际生产,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筹资进行的跨国界生产。跨国公司引起关注的理由在于它作为一种新近发展的机构形式而迅速崛起。在60年代后期曾经流行过一种观点,认为跨国企业正象古老的恐龙一样,它影响世界事务的高峰时期已经完全过去,随后将逐步地让位于适应本世纪最后年代的政治经济需要的企业形式。可是这种观点在本世纪末已到来的年代,看来已经早已过时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公司化更加发展了。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先进技术、高效率的组织形式、集资手段、先进的经营手段和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它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发展实践也向传统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那种水往低处流,资本流向利率高的地方的合乎逻辑的投资理论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事实上国际投资的对象大多是与投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纯竞争性理论已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了,所以人们就用交易费用学说来解释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最近日本针对跨国企业化又流行出一种理论,叫做“企业无国界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作为观念形态上的未来股份公司,将是超国籍企业或世界企业。这种股份公司具有如下特点: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只要不存在政治上的障碍,它将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开展业务。生产上采取“分散生产,集中装配”,经营上采取“分散经营,集中管理”。前者使跨国公司的国际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后者使跨国公司具有“全球经营发展战略”的性质。1985年日本企业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对全世界的直接投资额达122亿美元。把世界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经营。这意味着,将由习惯于把世界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经营者从事企业运营。依据统一原理进行决策。针对超国籍企业容易出现分散局面的情况,在企业经营上确立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具有统一的象征,并按照统一的原理进行决策。上述特点是与以往的跨国公司特点相同的。以下两点则是超国籍企业所特有的。所有权的多国籍化。经营管理的多国籍化。参与企业管理的人具有不同的国籍。同时日本还提出了建立超国籍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外汇管制的放松;股票在国际间自由买卖的机制;国际之间吸收合并法律限制的放松;平等计算国际之间税赋。统一各国的会计标准;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统一各国经营者的思想。(13)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问题业已提上议事日程,一是企业按国际惯例办事;二是在境内合资、走向海外投资。鉴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我国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目前主要是在境内继续对外开放,办好经济特区和开发区。逐步向海外开展业务,从海外贸易到境外设厂,到下世纪初叶,随着联合大企业的形成,我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一定会开始起步和步入正常轨道,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企业形式。
  注释:
  (1)彼得·F·德鲁克:《管理新潮》,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8年中
译本,第21页。
  (2)L·艾哈德:《在德国工业联合会正式成员大会上的讲话》(1954年5月17日),参见《德国的经济政策·社会市场经济之路》一书,塞尔多夫和维也纳,1962年。
  (3)《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5—
386页。
  (5)鲁道夫、希法亭:《关于联合制的理论》,《经济学译丛》1988
年第6期,第30—35页。
  (6)《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
  (7)同上书,第190页。
  (8)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1970
年版,第163页。
  (9)同上书,第311页。
  (10)《列宁全集》第27卷,第296页。
  (11)H·A·查戈洛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
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第43—44页。
  (12)参见: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下册),商
务印书馆1990年中译本。
  (13)《日本90年代经济研究》第16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译
198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