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企业生命论 |


199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7年故宫出版社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七第四篇 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六章(续五)
二、中小企业应有何种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具有长远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中小企业
具有如下经营特点:中小企业的经营,多属经营者个人经营,因此企业的
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利用的资本少,外部资本的筹措能力
不必很强,其活动领域仅限于用中小资本能以操业的范围。其成长与否,
受其企业的独立自主性所左右。由于资本弱小,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容易
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刺激或冲击是很大的,因此
各企业的适应性差距较大。中小企业的概念比较模糊,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统
称的。其实它们可划分为不同的规模阶段:个体或微型企业。就业人数在
10人以下的劳动集约企业是零星企业或个体企业。是一种家庭生产制,多数
在自己的住宅从事营业,完全没有管理人才,没有组织。但它们之间差距很
大。有的生命力很强,并不断成长发展,有许多停滞或破产。我国城乡个体
企业约612万多,大部分是属于从业人数10人以下的。小企业。一般把10
—50人左右的企业称为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多数是在住宅从事经营活动。
带有同族色彩。企业的存亡是依靠经营者的勤奋、诚实等天资条件以及丰富
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今天的发达国家在过去实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
变时,都曾经依靠过小企业。即使在1960年,美国、英国、原西德制造业的
产业大约有的是在雇工人数不满100的厂家进行的。在雇工5—33人的规模占
企业总数的比重,英国(1979)65.2%,美国(1977)56.4%,南朝鲜(1981)
70.6%,日本(1972)80.2%,印度(1977)51.7%,南斯拉夫(1981)6.6%,
匈牙利(1981)2.2%,在雇工33—75规模上,上述国家的比重(%)为15.7、
20.3、14.7、10.7、35.3、15.8、4.8。我国在612万个体业中雇工在10—50
人的估计也能达到5%,约30万,村办企业约有72万。中型企业。50—300
人左右的企业属中型企业。虽有很多性质不同的企业,但却都列入中型企业
的范围。中型企业的设备能力强,资本的装备效率高,以销售额来看,也是相
当可观的。在上述外国企业中,介于这个规模之间的比重英国为12.2%,美
国为16.2%,南朝鲜为10.7%,日本为6.9%,印度为8.6%,南斯拉夫为44.1%,
匈牙利为27.9%。我国很多乡办企业和集体企业属这一规模。约174万。犃m
外,我国对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的标准,我国的小型企业如年产钢10万吨
以下的为小企业,实际上可划分在我们的中型企业。因为中型企业在经营性
上较小型企业有很大提高,经营组织形式具有了多层次,有专门机构从事情
报、开发、广告宣传、人事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当然我国的这些中型企业可
能从产值和销售量上确实赶不上国外企业。但在用工人数上可能又比国外企
业大。在国外,特别是日本,把介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企业,称为
骨干企业。我们把我国的中型企业(如年产10—100万吨钢的冶金企业)称
为骨干企业。在国外从人数上区分,牥Q超过300人至2000人左右的企业属骨
干企业。日本把骨干企业销售额的上限定在200亿日元,即使股份资本,也
应达50亿日元左右。在国外,骨干企业的研究史已有20多年了。在德国,早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出现了“中企业论”。在美国,50年代末就有人把
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较大规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自进入70年代后,P·德
讷卡(New grouth ventures)、P·R·拉罗斯(high potential ventures)、
R·J·倍卡(growth corporation)都曾明确谈到了骨干企业。在下面问题中
我们还较详细介绍骨干企业。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认为,发展中小企业则是
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并认为政府消除障碍比积极
鼓励更为重要。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有四大优点:增加劳动就业人数;
导致工业的分散(deen-tralization);促进收入分配的较大平等;动
员两种资源:企业人才和本地区原料。并且易于从事革新,促进技术进步。
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中
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
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
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
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
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
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
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
业的支柱,完全可以主体经营。普弗夫在考察中小企业存在的依据时,认为
保证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因素主要有:GNP的增长率循环提高,当GNP急速
增长时,需要很大的销售能力,这样需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革的步
伐,使崭新的专门化的服务成为必要,支配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的产业得到发
展。年轻的新产业的兴起。有利于小企业的产业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中比
其它产业增长得快。在更广泛的意义说,有利于小企业的特殊经济因素还有:
技术要求不高;经营的熟练程度无足轻重;不需要大量资本;市场
是地方性的。他认为中小企业有许多显明的特点,也就是其存在的合理依据:
弹力性强;适应性强;提供个人服务;专门的、高级的服务的产品。
设计出新产品和新工艺而使产品生产的方法发生变化的时候,对具有大量庞
大的固定设备的企业是不利的。产品变化迅速,要求产品差别化,环绕其它
企业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的时候,必须有迅速的适应能力。普氏认为对中小
企业的将来发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整个经济的增长率;不同行业的增长率;
能源;运输;城市化;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结构和组织;人口的发展状况;
劳动市场;经营技术;特许化;租赁百货店的发展。上述因素越向好的方向
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越好。他认为,联合合并企业组织的集中,是
中小企业的地位减弱的原因。有销售中小企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标志着中小
企业不是因被吸收而消灭,而是为更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豪兰德(E.D.
Hollander)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是
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
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
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
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
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
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
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
小企业能制造其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
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
务的机会是很多的。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
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公证机关和部分银行的关心
来融通资金。联帮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
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
反垄断政策里。政府的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
多的发展机会。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
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
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