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九第十五章(续五)

(2019-04-17 09:22:35)
标签:

杂谈

分类: 企业生命论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九第十五章(续五)《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九第十五章(续五)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九第十五章(续五)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九第十五章(续五)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九第四篇 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五章(续五)

   社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般指教育与科学、研究与发展事业的改善。重

视教育事业的普及程度。日本经济的振兴,认为教育是根本,始终把“大力

培养人才的智力开发事业”作为一项国策长期推行。日本在战后劳动力多、

工资低,使日本低于欧美,文化技术较高,使日本优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飞跃

就是建立在发挥人才优势这个基础上的。日本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龄(25~65岁)

为9.2年,若按25~34岁计算,则为11·1年,仅次于美国12年。吉田茂在《激荡

的百年史》中指出:“高超的教育程度成了战后复兴的巨大力量。日本人由于战争

而损失了许多财产,可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却没有丧失。”原西德也是

如此,在全国所有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比重已达12%,为此原西德

人员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素质的劳动力和工作人员,西德工业企业就会根本不可能适应

平均每年发生的1·5~4次的技术变化和大约5次的组织管理变动。走“技术立国”的道路,

也是振兴经济,发展企业的重要战略。增加技术投资,提高研究经费的比重,也是日本和原

西德的重要措施。日本的研究经费由1979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犔a高

到1985年的2.5%,1990年的3%,原西德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8%,全国从事科研的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1.5%。日本企业内也是如此,

除重视发挥专业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外,还对研究开发重点投资。如日本日立

公司从事科研的人员达7500人,占全体职工的1/10,其中有博士学位的达600

人,研究费用占销售额比重高达5—6%。目前在我国国营企业中的技术开发

费,在完成承包费后允许提取1%,且从中征收两金,造成技术开发费用严

重不足。90年底银行技改和科技开发贷款余额达1294亿元,但七·五期间平

均回收率只有21.8%,90年才18.5%,而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技术开发费

用可依市场变化自主决定。因此,在我国不仅要解决指导思想上技术立国的

问题,而且在政策上解决国营企业的技术开发后劲问题。在我国企业发展的

途径上走内涵式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路子始终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换句话

说,我国企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靠内部扩张实现增长。而外部性

扩张仅仅是初步的,还没有达到完全靠外部性扩张实现增长的时机。

  (四)创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运转条件

  国家应当在五年内初步完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金融、技术、信息等

生产要素市场,形成股票交易市场的初步完善,这是把企业推向市场的重要

步骤。同时在宏观上国家应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一是对市场的控制;二是完

善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三是加强计划性;四是及时调整和稳定产业

政策。这四种调控手段是保证企业发展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此外国家还应有稳定的社会条件。也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同社会平衡、进

步的同步。既要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和市场竞争的平等,又要解决人民生活

的安定和提高,解决分配不公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同时国家还应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社会照顾和社会救济的制度化。解决养老保险、

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的正常化问题。完善保护家庭、妇女和

儿童的措施,对生活困苦人员实现社会救济。在目前较好的办法是允许这些

事业兴办免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种社会保障的体系能保证企业甩掉大锅

饭的包袱,端掉用工制度中的铁饭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解决企业和职

工的后顾之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