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八第十五章(续四)(三)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2019-04-16 05:40:40)
标签:

杂谈

分类: 企业生命论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八第十五章(续四)(三)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八第十五章(续四)(三)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八第十五章(续四)(三)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八第十五章(续四)(三)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八第四篇 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五章(续四)

(三)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企业走上自主轨道有待于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改善。古人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都是

由国家投资和维持的。因为经营这些部门的企业往往获利不多,无利可图甚至

赔本,私人企业难以问津。但这些又是社会再生产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

件。一般来说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基础条件是交通网和供应网。在前面第二

篇中我们曾介绍过,美国现代企业起步晚发展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社会基

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早于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如美国1830年的铁路里程

仅37公里,中国1811年也有了11公里铁路,可是美国到1870年40年中平均每

年增加1775公里,1880—1890的10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1500公里,到1920年形

成41万公里的庞大铁路网。而我国1894年才400公里铁路,犘B中国成立后才

发展为今天的5.2公里。日本弹丸之地国家拥有1.8万公里铁路,印度还拥有

6.1万公里铁路。美国汽车拥有辆1938年252.3万辆,现在1.6亿辆,日本1938

年15.1万辆,现在4169万辆。我国解放前几乎很少,1938年更无纪录,现在

321万辆,印度252万辆。公路中国94万公里,美国636万公里,犎U本弹丸之

地111万公里,印度163万公里。以原西德为例,1952—1957年期间,联帮财

政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9.1%,交通通讯事业费拨款则为22.3%;1957—1962

年间相应为9.6%和16.4%,1963—1968年间为6.7%和10.1%;1968—1973

年间为10.1%和12.3%,只是73年以后交通网建设任务减轻和加上经济困难

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而且原西德交通通讯网所创造的价值约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8%,发达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事业成为企业运行的大动脉。而且在

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上,也使我们看到最先成为现代企业的则是铁

路、通讯企业。最先一批现代企业的诞生则就是美国铁路公司和电报电话公

司。而且在现代工业企业产生前,就出现了收费道路公司,从而加速了高速

公路的建设。与此同时良好的交通秩序也是相当重要的“经济资源”。企业

发展的另一个经济基础条件就是供应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应网主要是

指能源、电力、煤气和水的供应联网。在我国能源和水资源短缺是限制企业

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企业发展的量与速度取决于能源和水资源的供应。原

西德企业发展之快的重要原因是国家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出于战略、经济和

社会的考虑,在能源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为保证能源供应创造

条件,采取了保煤措施,几乎整个采煤工业置于国家保证之下,国家在财政

上为采煤工业提供了数百亿马克的补助金帮助它推销产品和进行现代化投资。

在国家的干预下,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部门还同采煤工业签订了“世纪合

同”,以保证购买本国煤,维护本国采煤工业。国家在石油危机的情况下坚

持采取了脱油措施,使能源多样化,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原子能。

石油进口从1973年到1984年间缩减了24%,消费比重从55.2%下降到41.5%,

再就是大力提倡节能,而且在经济增长了17%,小汽车增加了1000多万辆,

住房增加了2200万套,家庭取暖、供电方便舒适,居住面积都改善的情况下,

使1973到1984年间能源消费绝对减少了4%,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