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企业生命论 |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企业生命论》连载八十五第四篇 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五章(续一)
第十五章 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了
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序幕。经过42年的历史进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
的历史成就。仅从企业发展历史来看,1949年中国工业积累仅100多亿元固
定资产,工业净产值45亿元,工业职工仅占社会劳动者2%,只有工业企业
2858个。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工业企业800多万个,大中型企业12300
个,89年工业企业数比49年增长了2650多倍。53到85年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
约4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5倍,工业职工增长了9.4倍。牴$业生产已从
手工劳动发展到大机器生产,从劳动密集发展到技术密集,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小型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被大型的集
中的生产以及同时并存的小型与分散经营的局面所代替。社会财富有了很大
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是值得全国人民骄傲的历
史。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的历史相比,资本主义原始企业的发展几乎
用了400年的历史,近代企业的发展大约用了140年的历史,现代企业发展经
历了5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解放初期的企业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或是一段屈
辱史。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大部分也已相当
于资本主义近代企业鼎盛时期的水平,也就是说40年相当于资本主义前期的
500年企业历史进化水平。这说明了制度的优越。
在分析我国企业发展历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到已取得的成就,更要
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我国企业发展问题上主要是存在发展的极不
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一方面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要求我国
企业发展必须采取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简而言之,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
现为:在宏观上,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极不发达的经济并存,地区经济发展极
不平衡,如上海地区1989年工业总产值为1515亿元,新疆地区才187亿元,西
藏只有2.8亿元。上海人均国民收入4501元,北京人均3035元,辽宁人均1801
元,而贵州只有578元,甘肃只有774元。辽宁共有工业企业24.3万个,产值
1546亿,北京3.19万个,产值708亿,江苏62.2万个,产值2507亿,上海3.6
万个,产值1515亿,西藏0.5万个,产值2.8亿,新疆4.1万个,产值187亿。
在所有制方面,既存在公有化程度过高的现实生产关系同多层次的落后的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又存在公有制水平不高,公中有私,全民不全,多种经济
形式并存的现象。在生产力方面:存在手工生产、机器生产和现代化大机器
生产的并存局面,我国的机器水平从30年代到90年代不等,多以50年代为主
的水平格局。在市场方面则存在较发达市场与简单商品经济市场相并存的局
面,市场发育很不完善,商品、金融、信息、房地产、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的地区交通、通讯相对发达,但整
个国家铁路、公路、水路的发展与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还不适应,通讯设施
还很落后。从企业发展本身来看现代化工厂与原始工厂并存,股份制企业还
刚刚起步,企业集中化与分散化也还是初步的,又出现了集团化企业,这种
多元化的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使我国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如
果不审势度势,难以对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做出正确的估计和正确的判断。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要完成工业化过程,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要坚持
走社会主义道路,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固有规律是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花
50—70年的时间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来实现经济
现代化,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水平;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
标,使我国进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期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谨慎地对待企
业的发展,吸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东欧、苏联的教训,
我们想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也可能提前实现。根据企业发展的机理,我们
认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