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企业生命论 |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连载五十六
第四篇 企业成长论(续一)
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具有挑战性。企业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现代企
业的发展仅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理论家们可能还未来得及顾及研究企业成
长理论,因此目前还未形成企业成长理论体系。然而,企业成长问题确是十
分重要的。特别在我国目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上企业虽然千差
万别、形态各异。它们却存在着基本的成长规律。任何企业都有生命周期,
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上都面临死亡的可能,都存在一定的规模,都面临着增长
问题,由此而构成了企业成长理论的基本内容。本篇就是要讨论企业生命周
期的特点、企业死亡理论、企业成长途径和方式、企业增长问题,力图使其
有机结合,从而构成成长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改
革提供一定的政策思路。
第十章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具有生命力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企业有机体类似于生物有机
体存在生命周期的观点也被人们所认识。马歇尔曾以森林中的树木对公司生
命周期作过类比:“岁月或迟或早都要对它们发生影响……,它们逐渐地失
去活力”。此观点有两方面含义,在理论上,认为时间的流逝导致企业活
力的丧失,这在观念上类似于人的衰老过程。但是各种企业可以具有与个人
的生命周期十分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至少在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完整的告
诉我们为什么企业会被创立,什么因素决定企业衰退的速度。在实践上,企
业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活力缺乏而导致失败,而是被其它企业兼并。
美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企业大兼并浪潮,美英两国在80年代中期发生的接管
风波,证明了企业死亡的重要意义。这种接管活动虽然十分踊跃,但规模还
是小于60年代发生的吞并风波。各国企业发展的不同经历说明,不同的国家,
企业平均寿命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存在
并有一定的规律,那么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在
经济界,人们并没有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企业增长很好地结合起来。大
多数对经济增长的正规的新古典分析都假定:生产率增长是外生的。卢卡斯
和罗默(1988)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物资资本积累的作用与企业资产,
力图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联系起来。现在则需要建立一个关于企业的诞生、
成长及死亡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将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经济结合
起来。从而说明经济增长、产业增长与企业增长的关系。本章试图对企业生
命周期的内含和主要特征进行讨论。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内含
在西方,一般认为公司的平均寿命为30年。企业如果生产相同的产品就
会衰退。企业如果过了鼎盛时期,就难以焕发出革新的活力。如果没有充分
的实力承受住亏损,企业就会落伍。在日本即使基础雄厚的基础材料产业,
脱离本行业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无机化学行业已达66%,有色金属行业为
56%,化学合成纤维行业为46%,连“船大调头难”的钢铁行业,也表示要
逐步向电子技术、精细陶瓷革新领域发展。甚至涉猎住宅建设及健康设施产
业,并积极向新材料及尖端技术新领域开展业务,以求自己的未来生存之路。
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日本那些纤维厂家已经进入成熟产业的行列,也开始
挺进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领域,脱离正业的比率正在加速扩大。因此,若干
企业的成长过程已经显示出企业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正确认识企业生命周
期规律和正视这个现实,对于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阶层意义十分重要。只有承
认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才能制定出有利于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政策,而不致于说搞活企业,则是若干大中型企业政
策均一样。承认企业生命周期,对于从行政官员刚刚转入企业家阶层的我国
的厂长(或经理)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正确分析本身企业所处的
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发展做出理智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