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企业生命论 |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连载十九
第二篇企业进化论 (续二)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即现代工商企业出现的原因、
时间、地点和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点:
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
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经济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而这
种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靠设立或购进一些在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
而来的,犚2就是把以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爫(实际上是科斯的观点)。这种内部化给扩大了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好处。由于
单位间交易之例行化,交易成本即降低。由于生产单位和采购及分配单位的
管理连结在一起,获得市场和供应来源信息的成本亦降低。最重要的是,多
单位的内部化使商品自一单位至他单位的流量得以在管理上进行协调。对商
品流量的有效安排,可使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人员得到更好的利
用,从而得以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现金流动更为可靠稳定,付款更为迅
速。协调造成的节约,要比降低信息和交易的成本所造成的节约大得多。
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
起管理层次制以后才能实现。传统单一单位的企业的活动是由市场机制所控
制和协调的。而现代工商企业内生产和分配单位则由中层经理人员控制和协
调。高层经理人员除了评价和协调中层经理人员的工作外,还取代市场而为
未来的生产和分配调配资源。为此,钱德勒认为,管理层级制的存在是现代$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没有此种经理人员的存在,多单位的企业不
过是一些自主经营单位的联合体而已。而建立此种联合体是为了控制各单位
之间的竞争,确保企业的原料来源,确保成品和服务的销路。各个自主单位
的所有者和经理共同采购、定价、确定生产和市场政策。如果没有经理人员,
这些政策则由立法和仲裁机构而不是由管理机构所决定并实施。此种联合体
通常可以稍微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但不能由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成本。它
们无法提高管理协调的功能,而此种功能才是现代工商企业最重要的功能。
现代工商企业首次在历史上出现,是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上的协调
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产生是因为新技术
和市场的扩大,从而使经济活动量大量增加所致。新技术使前所未有的产品
的产出和转运成为可能。扩大的市场则是吸收此种产生所必不可少的。用我
们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相反,在那些技术并不能造成产出
的急剧增加、市场依然是小而专的部门和工业中,管理的协调并不比市场的
协调更为有利。因为在那些领域里,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就较晚,而且发展
较慢。
钱德勒的研究为我们研究企业的起源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即从企业
发展史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寻找其规律性。但他的研究也有不
足之处,仅从管理角度去考察企业的历史发展,还是不够充分的。
法国的保尔·芒图在分析产业革命时,谈到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演进时指
出,交换与分工这两大主要事实,统治着这一整个的演进。技术上的进步与
其说是它的结果不如说是它的原因。他是从分工和交换的角度来分析资本
主义工业企业演进的,并指出了技术进步是其进化的主要因素,这一分析是
很重要的,是分析企业起源的重要思路。分工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是劳
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实际形式。企业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把具有片面技能
的劳动者集中起来,固定使用某种生产工具,独立地生产某种特定的产品。
企业是工厂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结合点。这一起源说我们把它叫做社会分
工说,我国一些经济学著作都持有这种观点。其主要根据是马克思、列宁有
关商品、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产生的历史
前提是: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
了相当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两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一方面他们出t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或限制,另一方面他们脱离土地和脱离任何生产资料,
这是无产业的工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无产者”。
为此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货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一个本质
要素或前提条件。而有产者剥削无产者,则是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标志。列
宁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分离开来,它们
各自再分为一些细小的部门,各个部门生产商品形式的特种产品,并同其他
一切生产部门进行交换,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个独立的工业部门的数
量增加了;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不仅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的每
一部分的生产都变成专门的工业部门;──不仅把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
制成消费品的各个工序都变成专门的工业部门。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
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
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
制造成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下,各种不同的经济单位在建立起来,单独的经
济部门的数量日益增多,执行同一个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的数量日益减少。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中……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仅仅因为这些
产品并不是作为生产者本人的直接生活资料,而是作为商品。即作为只有通
过变为交换价值(货币),通过转让才变成使用价值的产品来生产的。由于社
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
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而且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列宁指出,社
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而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
的分离,工场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使农业本身也变成工业,即变成生产商
品的经济部门(即指变成若干企业,作者加)。这种专业化过程,把产品的各
种加工过程彼此分离开来,创立了愈来愈多的工业部门(即企业,作者加)。
因此,列宁的基本结论是: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
工。这一分工就是:各种原料的加工(以及这一加工的各种工序)都一个个同
农业分离,用自己的产品(现在已经是商品)交换农产品的各个独立的工业部
门日渐形成。这样,农业本身变成了工业(即商品生产),其内部也发生了同
样的专业化过程。即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形成
了各个独立的生产其特定产品的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