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企业理论 |


《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
连载四
导论(续)
一、西方企业理论的发展
(一)发展历史概况
在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和分配的分析中,没有直接面对经济组织问题,特
别是其中企业的作用问题。根据布朗格(Mark Blaug)的观点,古典经济学家
们的理论框架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他们没有企业理论。牎1爡 正如博尔丁
(Kenneth Boulding)指出的,在古典经济学中,犉s业是“一个模糊不清的
实体……与企业有关的问题大都没有涉及。”但要看到,在《国富论》中,
亚当·斯密(Adam Smith)却正是从论述企业内部组织问题开始的。《国富论
》开头就不是分析市场如何组织经济活动,而是分析在企业内部如何组织生
产。斯密的著名制针工厂内部的生产组织,并不是靠市场竞争的看不见的手,
而是靠有成本意识和追求利润的资本家或管理者的看得见的手。在工厂内部
“一个人拉出铁丝,另一个人将它弄直,第三个人切割,第四个人削尖,第五
个人磨它。”结果每个工人生产的产量比他们独立生产针的产量大的多。
由此,斯密认识到企业内部组织和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国富增长的关键因素。
可见,斯密注意到了企业内部组织的重要作用,但可惜他的劳动分工的思想
所导致的企业组织管理的分析没有发展下去。但这种思想影响了西蒙(犎er-
bert Simon)、威廉姆逊(Oliver Willamson)、莱本斯汀(Harvey 犔eiben-
Stein)牶M其他学者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努力,犝b种努力成果被莱本斯汀称为
“微观的微观经济学。”斯密后来把注意力从企业转向了市场而这种转向
是不完全的,《国富论》中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斯密对企业内部问题的关心。
斯密的经济学是企业和市场的混合,但不是平分秋色的混合,斯密著作分析
的核心是关于价格机制的运行,这逐渐成为后来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应注意
这种理论核心转移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经济学的性质和焦点本身发生了转移,
即从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向了分配问题。牋这个转移过程大致如下。牋李嘉图
—2—David Ricardo)认为政治经济学应“探索的与其说是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不如说是决定产品在形成这些产品的各阶级之间分配的规律。”随着经济学
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概念的作用逐渐增强,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普遍相信
“就地租、利润、工资、价格均由竞争决定这一点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规律。”
“如果不存在竞争,经济学几乎无问题可研究,有问题也不是科学问题了。”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段时期里,竞争概念发展为完全竞争,它在经济学中
处于中心地位。这就导致,一方面,更加精确地分析市场过程,另一方面,
增强企业消极被动的作用。在完全竞争的模式中,企业和企业家之所以主
要起被动作用,是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任一生产者的产品在所有买者
看来都是完全可以互相代用的,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价格由市场决
定,任一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只不过是调整产量使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而已。这样,在现实市场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经营行为就被排除在外了。正如
哈耶克(F·A·Hayek)指出的,“如果使‘竞争’ 这个动态词所描述的所有
活动没有存在余地,而且会使它们实际上成为不可能。”到了克拉克(J·
B·Clark),生产的概念显然已狭窄到交换和分配。“财富的生产,犛I一个
有组织的社会进行,它是包括交换和分配在内的一个过程。这个事实使得重
新安排经济理论成为完全必要。……现代生产者是一个专家,出售一种物品
或一种物品的一部分,并用收入购买他需要的东西,只有社会的全部才是所
有物品的创造者。这等于说社会生产现在是通过交换来完成的……交换就是
生产的社会化要素。”到罗宾斯(Lord Robbins)时,他把经济学研究范围
定义为:“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和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之
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到这时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转变已经完成。罗宾
斯的观点是“制造的……技术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 犎O为
“经济学家并不对技术感兴趣。”至此,由李嘉图建立起来的在经济分析
中将交换放在首位的理论并未受到严重挑战。至于在马歇尔(Afred Marshall)
时,组织则被作为第四生产要素,以补充古典的三个要素:土地、劳动和资
本,并未改变上述情况。到了20世纪40年代,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
才言之成理地对经济理论中忽视企业和企业家能力提出了批评。在19世纪
后期作为“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一部分,出现了新古典企业理论。该
理论对企业的研究是在交易成本为零、调整成本为零的假定条件下进行的。
—3—d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把消费者和企业作为
基本分析单位,从而把消费选择理论和企业理论看成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
部分。把企业假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由生产函数所决定的“黑箱”,由此
而认为每个企业在需求和成本条件下使其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无论是“局
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在研究市场交易问题,主题则是价
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的作用。说是新古典企业理论,确切应该说是西方价格
理论。该理论的缺陷自然是由于假设条件的狭窄,从而割裂了企业与市场的
真正联系,排除了企业与价格的替代作用,将企业掷于黑箱之内,导致其结
论难以被实践所证实,束缚了对企业本身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企业理论形
成的理论障碍。
由此可见撬开“黑箱”成为现代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是交易学派的创
始人科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1937年科斯发表了一篇经典文献,首次指出,
虽然目前在理论界已显露出“经济理论的趋向是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
始分析,”但传统经济学仍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企业定义。此外,科斯注
意到,“当经济学家把价格机制看作一种协调工具时,他们也承认‘企业家’
的协调功能。”但是,他们总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协调在一种情况下是价
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科斯的分析直接
了当地说明“在实践中影响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他认为,“当资
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企业的“显著特征” 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The Supersession of thepri
ce mechanism),”其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当追加
的交易(它可以是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
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尽管科斯在1937年就
发表了《企业的本质》一文,只是到了60年代,由于威廉姆森(Williamson)
在《市场与等级结构》(1975)和《资本主义经济组织》(1985)的两本书系统
阐述了交易成本学说后,科斯定理这个被认为经济学界的旁门左道才被人们
刮目相看,在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科斯热”,科斯成了1991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得主。正是科斯建立的经济分析法学体系在把交易作为基本单位
后,才把研究对象转移到企业这个主要经济组织体制上来。所以经济分析法
学的任务就是要撬开黑箱,对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之外的要素进行考察,从而
—4—(立起交易成本学说。由此而形成的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市
场上所观察到的契约形式,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可以看作是在给
定信息制约条件下,使专业化了的生产要素间的交易费用极小化的某种反映。
因此,如果某种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大于在企业内完成的费用,那末交
易就会在企业内完成。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但可自由选择
的经济组织方式。(21)对科斯理论贡献较大的还是威廉姆森,他发展和完善
了科斯理论并形成严密的体系。而且在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上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研究,他的分析是从人这个经济中最重要的角色入手的,从人的因素和
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中探讨了两种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组织形式,即市场
和等级结构(企业)的关系,认为无论企业是纵向或横向的扩大,在扩大过程
中,企业内化了许多本属于市场范围的交易,行政命令的等级结构替代了以
物价为杠杆的市场机制,这个替代过程是由经济效益,即节省交易费用为推
动力的。接着建立了资产专用性的概念,从而为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化奠定了
基础。
在现代西方企业理论中还有另一种企业理论──管理主义企业理论。该
理论并未完全否定新古典经济理论,只是认为企业是追求最大化管理效用而
不是最大化利润。如鲍莫尔(Boumol, 1959)提出:企业把销售量作为最大化
目标。迈里士(Marris)提出把企业增长率作为最大化目标。他们从理论上摒
弃了仅仅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或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古典模式,
而倾向于将重点放在研究经理人员动力问题的理论上。采取这一思路的学者
有鲍莫尔(Baumol)(1959),西蒙(Simon)(1959),斯威特(Cyert)和马奇(Mar
ch)(1963年)。虽然他们排斥了古典企业模式,牭+仍然采纳古典理论的经济
行为假定,略有不同的是假定企业是按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行事的。以阿尔
钦(Alchian)和德姆塞兹(Demsetz)(1972年)与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
ing)(1979年)为代表的管理主义企业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委托人和代理人”
理论。也被称为代理经济学。正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阿罗(Kenneth Arrow)爫教授指出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一般的经济实体之间固定价格关系不同。他
们之间是更复杂的一种函数关系。委托人事先确定一种报酬机制,激励代理
人尽职尽责。代理人据此选择自己的行为,以求得自己福利的最大化。当存
在隐蔽性行为和专有知识时,可以通过选择一种合适的报酬方式,无限接近
—5—A累托最优境界。”(22)管理主义企业理论学派的研究者们并无撬开“黑箱”
之意。只是借用日益兴起的管理理论和法学原理,对新古典企业理论进行改
良,并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重点放在实现管理效用的最大化上。阿尔钦
和德姆塞兹曾试图在科斯的基础上移植经济组织理论,建议对企业给出一个
有些不同的解释,然而这是与科斯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的。他们的目的类似
于科斯,想去“解释是从象企业这样一种组织通过专门化协作生产可能最好
获得收益,还是通过市场才能获得收益的决定条件,即解释组织的机构。”(23)
他们把企业存在解释为雇员和雇主之间正在进行谈判的一组契约。并按照班
组组织和生产,企业因班组生产而存在,这蕴涵着要注意检查产出的完成、
分配收益、观察投入要素的投入行为,作为监督手段去控制边际生产率和给
出指令去做什么和怎样做等行为。(24)尔后,阿罗作为一种对价格机制的选
择,对企业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的组织之一,该组织是在价格
制度失灵的情形下取得联合行动利益的一种手段。”(25)根据阿罗的观点,
企业与价格机制相比优点之一就在于它能“利用联合行动的优越生产率,比
任何个体获得更多的信息,它的每个成员能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就克
服了对个别组织生产能力的限制。”(26)企业比价格机制优越的另一点,阿
罗认为,是能“发展它自己的特别语言(Own specialized language)。”(27)
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也曾指出,企业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机构和市
场机会选择。(28)它具有能够贮藏信息的优点,并依据过去的经验来行动。
除了上述各不同的企业理论内容外,从西方企业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我
们还可以看到企业定义在不断变化之中。在阿罗──代布罗(Arrow—Debreu)
的私有制经济理论中企业与市场的区分绝对分明:企业是个生产的集合,汇
集了由一组时间、事件和分布不同的产品变成另一组的各种可能;市场则是
各经济机构(消费和生产者)为交换这些产品的所有权聚集之所。然而,随着
对企业分析的加深,企业与市场的区别模糊起来了,因为生产本身就包含着
交换。企业的界限是模糊的:两个合法的独立企业可能比一家大企业的任何
两个部门更容易在他们的计划和经营方面成为一体。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
共享所有权或有明确的长期合同来联系两者。他们可能继续在不确定的时间
里保持密切关系。而且,分散型企业采取市场方式来解决其组织问题,例如,
采用正常交易谈判来确定转移价格,以利润标准来评价雇员和各部门的成绩。
—6—2有一种较极端的观点,即否定市场合同之间的任何差异及企业成员之间的
差异。公平地讲,一般合同是多维的、它伴随着普遍的和抽象的市场及在这
两种市场之上的统治集团而存在。从经济方面理解企业组织,今后若干年内
引起经济学家们注意的可能是与其有关的所有权、信息、计划和激励等问题。(29)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西方企业理论发展概括如下:由于科斯的开创
性分析使得关于企业的本质和作用的经济组织理论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西方经济学中把企业这个经济体制基础作为经济学家们明确分析的目标
是很晚的事情,也使得“企业”没有被列入大多数经济学历史的主题目录和
包括在大多数百科全书中。(30)正象麦克纳尔第(McNulty)指出的,犜Z实际
生活中,尽管在经济理论中企业有长期被忽略的历史,企业却仍然象市场一
样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决定要素、产品或劳务归属、如何在交换过程
中使其有利,决定其成本和价格方面企业仍然是基本单位。(31)它是产品质
量的决定者,它是交换过程的前提,它是价格的调整者。企业不仅是产品的
生产者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关产品或劳动质量信息的携带者,它是市场运行的
必要和相互补充的一个部分。麦克纳尔第认为,现在不能作为一个注释者来
继续说:“象1937年科斯表明的,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归因于交易成本。”(32)
我们可以说交易成本表明是一个影响企业增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科斯的功
绩在于第一个指出了这个基础和重要点。班组生产利益是阿尔钦和德姆塞兹
企业存在的理由。联合行动利益是阿罗所强调的。更恰当地说法,应该是联
合行动利益趋向于把单一企业扩展到一个联合组织并是有助于企业的规模和
增长的。上述解释有助于我们解释马索(Edward S.Masow)的观察结果:“产
业经济必然从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中退出,并转向企业内部的行政关系。”(33)
当然,这并未充分解释出企业的本质,企业存在恰当的解释是作为市场经济
运行的一个基本的可构成完整组织的和必要的部分。(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