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生活纪事 |

下乡(19至20岁)。现在谈下乡可能是老鳖或老土。听说县里的同志去乡下一天也是打来回了。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县革委会工作,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在全国开展,也需要组织农牧民抓革命促生产。要在农牧村宣讲上级精神。那时交通相当不方便,45公里路需要走一天半,因为还需要爬一座大山。那时一天两角钱一斤两票。叫吃百家饭住百家屋。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值得永远我记忆的是到老百姓家里吃饭,临到他家吃饭的时候,他们会把房间和院子打扫干净,拿出过年才能吃上的白面和鸡蛋给你做饭。把结婚时的被褥给你盖。尽管你百般推脱,那个执着,不吃就看不起他家的倔劲让人心动。那种质朴和纯真令人难以忘怀。多年过去了,虽然我走遍了世界各地。但农牧民那份情谊始终让我去奋斗,特别是看到为了给孩子买个铅笔,农妇一直在盯着母鸡屁股,一个鸡蛋下来,马上捡起来去供销社的代销点换个铅笔。所以我们这些来自基层,出自底层的人,高尚的品行带有天然型。更值得我回味的是农村的慢生活状态,50年前也是这样。一群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在墙根下在太阳下悠闲的唠着家长里短,一会打闹起来,一会欢歌笑语。突然有人喊一声,走了,走了,回家给俺老爷们做中午饭去了,人散了。第二天还是如此。真的年复一年的悠闲的慢生活。但现在城里人??现在研究人文艺术特别是文化,才渐渐明白,文化是那么一群族人,有着特定的思考,养成了千古不变的基本生活方式,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告诉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究竟为什么存在?我们死后等待什么?我们是华夏族?我们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我们死后要把记录了经过我们发扬光大的民族记忆和生活方式传承下去,明确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死观、生存方式、愉悦和幸福感与西方多么的不同,因为我们是不同的文明。关键是我们为民族留下了什么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