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思考(
(2018-12-12 11:24:53)
标签:
国有企业改革控股公司 |
国有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思考(寄竹微博第1711篇)
仁立墨人 寄竹 原创 写于1993年
在谈到企业经营机制时,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企业观,即我国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成长为现代企业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处在社会主义工厂向企业实体的转变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我国现代企业形成的初步阶段,是经理阶层形成的阶段,是国有企业三权(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分离体制完善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创造企业发展的条件。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落实企业自主权,其关键所在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所谓企业,应该是具有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的能力,具有生命力的人机结构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我们把这三条称作企业第一、第二、第三本质。企业的功能本质是第一本质,即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结构本质是第二本质,即具有生命力的人机结构;历史本质是第三本质,即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这三个本质缺一不可。凡是不同时具备这三个本质的企业,都不是真正的企业。根据这一标准,国有企业要建成真正的企业应该考虑如下两个问题。
(1)完善企业占有一定财富的法律体系。允许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其他所有者的财产,其最佳占有方式,作者以为是建立股份制企业。在真正的企业形态中,只有独资(个体)、合伙和公司这三种形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司法将成为该方面的母法。
企业占有财富的行为能力主要靠形成经理阶层。因此,培养企业家阶层,形成企业家市场,建立企业家基金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企业要具有生命力的人机结构,必须具有这样几个特征;自组织性、自复制、科层性、目的性。其核心是经营机制。企业是由人机组成的复杂结构,是有机体。这种结构只有依靠经营机制,才能完成其机能,即当企业内部结构出现某些缺陷时,它可以通过内部结构的修复和调整,使企业恢复到原有水平,得以生存下去;通过自复制,使企业既有原来的痕迹,又能再生殖、繁衍。我国国有企业要具有这一机能,必须在短时期内,建立起自负盈亏机制、自我调节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技术进步机制。
国有企业要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核心问题是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作为经济法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得到承认,但是企业的法人地位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解决企业是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的问题,从而使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自由活动。
应该承认企业不仅要重视经济产出,而且要重视社会产出,即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市场经济国家有一个共识,企业在社会方面主要完成三大使命;一是提供就业机会;二是保护环境;三是保护消费者。这一观点我们也应接受。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社会责任目标。我们的国有企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适合的商品,而且要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产品保障。
(2)健全国有企业的机能系统,一般来说,企业应有两套机能系统来确保有效经营:一套是由营销、生产、人事、财务和研究与发展构成的企业机能系统,确保实现经营职能;一套是由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组成的管理机能系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这两套机能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企业的功能本质的体现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由此可见。练好企业的内功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企业机能,把市场营销看成是企业的中心,把解决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作为提高生产机能的核心,引进新生产理论:统计、质量控制、会计理论;“舰队”或“集合单位”和多系统设计理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是人事机能的工作中心;企业融资则是财务机能的中心;在研究与发展的机能中创新是最重要的。二是重视企业管理机能,企业有营销、生产、人事、财务和研究与发展的五种机能,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五种管理机能,使企业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行而形成有机整体。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在现阶段,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主要是完成产业内部企业规模结构的重新组合,也称产业重组。这主要是通过兼并、合并、营业转让甚至必要的行政划归等方式,使资源向消耗低、成本低的企业转移,减少企业数目,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形成适合于产业特点的有效竞争的企业规模结构。有人进行了测算,如烟草加工业集中度提高26.37%,物耗降低率则为3.59%,百元产值成本降低幅度为3.38元。医药工业若集中度提高26.13%,物耗降低率为5.87%,百元产值成本降低1.92元。
在规模经济十分显著、产品同质且单一、市场容量大、进入壁垒高的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制品、化纤化工等产业中。应该向非集团化高度寡占型结构调整,形成少数大企业占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产品差别明显、产品结构复杂、技术进步较快的汽车、家电、电子通讯设备以及其他通用、专用设备等加工组装型产业中,应该向准集中化中度寡占型结构调整,形成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为龙头,依附若干中小企业。
在目前情况下,国有企业应以实现经营机制转变为主导,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先实现初级水平的兼并和合并,待具备一定条件、出现大合并高潮时,再进行较高水平的兼并和合并。
与此同时,还要实现企业组织形态的多元化。实现企业组织形态的多元化,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进入现代企业发展阶段。大中小企业所表现的企业组织形态主要是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和合作社等。所以在今后五年中国家应完成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的立法工作,完善股票交易法规,大力提倡城乡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使企业组织形态正常化,逐步解决以全民、集体、私营而划分企业类型的作法,实现法人企业与个体企业的法制化,为企业的正常发展提供政治上、政策上和法律上的保障。
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我国的国有企业要建成真正的企业,有待于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改善。美国现代企业起步晚、发展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早于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最先成为现代企业的是铁路、通讯企业。
社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般指教育与科学、研究与发展事业的改善。日本经济的振兴,认为教育是根本,始终把“大力培养人才的智力开发事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推行。日本、德国也把“技术立国”作为振兴经济、发展企业的重要战略。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设施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能源、交通等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国家进行大量的投资。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也要由国家来投资和维持。为了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基础设施,国家应该允许能源、交通、邮电等行业企业进行股份制经营。在教育、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技领域,除了增加经费比重外,还要制定较细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此外,还应当创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运转条件。国家应当在五年内完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金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股票交易市场。这是企业推向市场的重要步骤。同时,在宏观上国家应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一是对市场的调节和控制;二是完善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三是改善国家计划的职能;四是及时调整和稳定产业政策。这四种调控手段是保证企业发展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国家还应有稳定的社会条件,即实现经济增长同社会平衡、进步的同步。既要保证市场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竞争的平等,又要解决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提高,解决分配不公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同时,国家还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主要包括:实现社会保险、社会照顾和社会救济的制度化;解决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的正常化问题;完善保护家庭、妇女和儿童的措施;对生活困苦人员实现社会救济。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199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