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偶遇绿尾王蛾

(2013-11-03 19:32:21)
标签:

绿尾王蛾

贵州

伊莎贝拉

电影《蝴蝶》

杂谈

分类: 分享

 

http://s4/mw690/00186PdQgy6DKQcHER563&690

1.

两年前在黄果树景区旅游时,在游廊的座椅下,我看到落着一只手掌大的“蝴蝶”,它漂亮的翅膀吸引了我的目光。淡绿色的翅膀上点缀着四个黄黑相间的“大眼睛”,长长的尾翼还没有打开,想象着如果打开,一定如凤尾蝶般美丽。我兴奋的大声赞叹并按下快门将它“记录在案”。人们蜂拥而上,像娱记看到了明星,长枪短炮一齐对准了它。奇怪的是,蝴蝶通常是很难拍摄的,它会不停的飞,就是在花间落下也极为短暂。而这只“蝴蝶”却一动不动,任凭我们拍照。这让我有时间仔细观察它。

 

http://s12/bmiddle/00186PdQgy6DObyeIzx9b&690

2.

 

换了一个角度拍摄让我看到了“庐山真面目”。漂亮的翅膀下是如此肥胖的身躯!我猜想这应该是一只蛾子,一只披着华丽外衣的蛾子。它体型这样大,色彩又这样漂亮,它到底是蝶还是蛾?是什么蛾呢?我渴望知道,却一直无处寻找答案 ...
 
前不久我在杂志上看到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的一篇题为《月夜里的王族--王蛾》的文章,为我解开了谜底。这篇文章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大长知识。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蛾子叫“伊莎贝拉”,那是早在1849年时,一位昆虫学家捕捉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彩蛾,它风筝型的巨大翅膀,装饰着红青相间的颜色,猫眼一样黄黑色的斑点对称地分布在两侧,在月光下宛如一只精灵。这位西班牙学者便用当时西班牙女王的名字为它命名:“伊莎贝拉”。赵馆长说:我国有一些“伊莎贝拉”的近亲,绿尾王蛾就是之一,除了个体稍大,翅脉上没有斑纹外,绿尾王蛾就是伊莎贝拉蛾的放大版。文章中附有图片,图片中的蛾子那么眼熟,让我一下想起了躺在我的文件夹里的这只蛾子。哦,我终于找到了这只蛾的名字:“绿尾王蛾”,多么好听的名字,这么美丽的蛾子,确实称得上“王”。
 
有关“伊莎贝拉”,让我想起了电影《蝴蝶》。电影中的倔老头朱利安和邻居可爱的小姑娘爱丽莎为了寻找和带回美丽的“伊莎贝拉”,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将近10天的远征,终于到达了海拔1600米的山野,那里是“伊莎贝拉”羽化后出没之地。朱利安告诉爱丽莎:“伊莎贝拉”是欧洲最美丽的蝴蝶。其实,“伊莎贝拉”并不是蝴蝶,是一种蛾,属王蛾科。在法语中,“蝴蝶”和“蛾子”是一个单词。中译名的倾向似乎暗示出人对二者的好恶,蝶是美丽的,蛾则很丑。“伊莎贝拉”蛾的绚烂丝毫不逊于蝴蝶,它有着幻妙的色彩,双翅舒展开时,阔达10厘米左右。朱利安还说:“伊莎贝拉”每年5~7月羽化,一生只能活3天。同人类比较,蝶与蛾的一生都非常奇特。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幼年时代(卵、幼虫和蛹)。如果一只鳞翅目昆虫能活到人的寿命80岁的话,在70岁以前它一直是孩子,一过70岁便摇身一变为成年人,可谓天真到老。有的高海拔蛾类幼虫期长达数年,伊莎贝拉蛾似乎要幸运些,它的幼虫无需为成年等待那么久,但伊莎贝拉的不幸在于成虫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它的成年期只有短短的三五天,这一刻千金的短暂时光,它用来寻找伴侣,生下孩子,完成生命之旅最重要的使命,然后死去。 影片的结尾是羽化成蛾后的“伊莎贝拉”被放归自然,一向以制作蝴蝶标本为乐的朱利安,看着“伊莎贝拉”从爱丽莎的手中飞走,越飞越远。这部拍摄于阿尔卑斯山初夏时节的温馨电影,上映时票房可观。“伊莎贝拉”的美丽和电影里对美丽的追寻都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欣赏各种美丽王蛾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3. 伊莎贝拉
 
 

 

在马达加斯加还生活着另外一种以长度著称的蛾子,它就是彗星王蛾,由于后翅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它被科学家以长尾巴的彗星来命名。有关资料记载,彗星王蛾的尾巴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度达到15厘米以上。其实这个记录还远远没有反映真实的情况,根据我收集到的标本,这个记录可以达到23厘米!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翅膀最长的昆虫,比第二名白女巫夜蛾单个翅膀的长度整整长了7厘米以上。彗星王蛾同属的其他种类也有长长的尾巴,我国南方地区的大尾王蛾、红尾王蛾和非洲中部地区产的非洲绿尾王蛾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体型不及前者,它们的尾巴长度一般在10~18厘米之间。

 
 
 
 

巨大的蛇头王蛾是其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即使是雄性,翅膀展开也可以达到24厘米宽,而雌性两翅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到28厘米。以翅膀面积计算,可达到400平方厘米,没有任何其他昆虫能赛过它们。蛇头王蛾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南方地区,我过去曾经在海南岛、广西和台湾等地见到过它们的踪影。它们翅上最具特色的是前翅翅尖有极像“蛇头”的花斑。因为双翅宽大,色泽绚丽又被冠以“皇蛾”的美称。又因为斑纹复杂,英文名称是atlas moth,就是地图蛾的意思。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http://s12/bmiddle/00186PdQgy6DSECJMJtbb&690

8. 大力神王蛾(雌雄同体)
 
大力神王蛾被认为是世界上翅膀面积第二大,翅膀展开宽度第三的蛾类,翅膀面积仅次于我国南方的蛇头王蛾,展开宽度则排在南美洲的白女巫夜蛾和蛇头王蛾之后,一般雌性翅膀展开可达27厘米,雄性25厘米左右。因为体型巨大和稀有,这种蛾子被澳大利亚列为保护物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到,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热带,是澳大利亚最大蛾类。它的学名来自于古代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特拉斯”也就是“大力神”,他据说是在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可以携带整个世界在他的肩膀上。
 

大力神王蛾雌性翅膀宽大,雄性则比较狭窄,后翅区别更大,雄性具有超长的尾状突出。这只雌雄同体的蛾左前翅外形属于雌性,另外三个翅膀却是雄性特征。究竟“阴阳蛾”是怎样产生的,目前昆虫学家尚未定论,一般认为它的形成同遗传学大有关系:一只受精卵经过无数次分裂最终形成蛾身体各部位的细胞。性别油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决定。在雄蛾细胞中有两条Z染色体,而雌蛾细胞中仅有一条Z染色体和一条W染色体。分裂前,每条染色体上有两套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DNA)呈双螺旋拉链状嵌合在一起。细胞分裂时,“拉链”分离,进而转移复制到两个新细胞中。如果碰巧,雄蛾Z染色体上的“拉链”在分离时出错,产生“不分离”现象,其结果将导致一个分裂后的新细胞多得了一条Z染色体,而另一个细胞则失去了一条Z染色体。本应分裂出两个雄蛾细胞,就这样变为一雌一雄,终导致蛾身体一半雌性一半雄性。如果“不分离”现象发生在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蛾将产生半边雌半边雄的结果,如果发生在第二次分裂时,将产生前后翅的雌雄不同,这只蛾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雌雄同体的蝶和蛾在收藏市场上极为珍贵。今年2月,台湾嘉义县一只阴阳蝶标本出600万台币的价格,相当于人民币123万。而这还是一只非常常见的蝶种,在珍稀物种中产生的雌雄同体更加珍贵。

 

赵馆长在文章中说:王蛾科在中国叫大蚕蛾科,虽然全世界只有400多种,但却大名鼎鼎。这个科的蛾类大多数体型硕大,斑纹夸张,色彩华丽,观赏价值很高,是昆虫爱好者和收藏家渴求的目标。
 
我真是个幸运的人,偶然遇到“伊莎贝拉”的近亲“绿尾王蛾”,并且近距离一睹它的风采。又偶然看到《月夜里的王族--王蛾》一文,得知了美丽蛾子的名称、与它有关的故事和相关的知识。
 
 
 
注:1. 以上黑体字为《月夜里的王族--王蛾》一文中的摘录。
    2. 除图1、2为本人拍摄外,其余图片为翻拍文中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