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
人生一辈子都在寻找。
刚离开娘胎,眼晴还沒有睁开,就会摸索着母乳。寻不得,便嗯嗯起来。这是与生俱来的为生存而寻找食物的开始。以后,为了各种美味山珍佳肴,而四处打探,便是这初始寻找的延续。
母亲的声音是胎儿最先熟悉的亲人的声音。还在娘胎里就孰悉了这声音。到了世间,各种噪音混杂,但都能根据其频率和分贝辩别。尤其是亲人和熟识的同事、朋友的声音,通过任何载体传来,都能听出。两情相悅的恋人,声音可治相思之苦。一声呼唤、一个电话即可。所以,人们总在找寻各种让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声音。这就有了贝多芬,有了柴科夫斯基,有了理查德,还有《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等。
人刚生下来,眼晴是闭着的。很多哺乳类动物都是这样。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沒有一个学者就此进行研究,尤其是进行比较研究。我粗浅推断,听力和嗅觉特好的动物如狗,眼晴睁开最晚,可见晚睁眼是为了通过自然方式训练动物从小用听力和嗅觉寻找食物判别环境的能力。人类睁眼时间要较其他低等动物早一些,因为人随着成长会逐步产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种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能帮助人寻找很多自然界和社会中自已需要的东西。权力、美色、财产、知识产权等一切,就是运用这种能力寻找的结果。
人生的寻找是无止境的,也是五花八门的。这就会导致人类的分流。形成各类学者、各类从业者、各类志趣者、各类家庭组合。等等,等等。
人类的寻找虽然无止境但层级有不同。这就又把人分成了若干类别,有满足于口腹的饕餮者,有满足于感官的好色者,有满足于清修无为的道佛教徒,有满足于拨弄是非从中鱼利的小人。等等,等等,等等。高尚的寻找者甚多且不好分类,不一一列出。
寻找的目标和方法十分重要。一颗针掉在地上,特是掉在瓦砾中,用一块磁铁就能轻易地把它寻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在导航里输入准确的街道名称,也能简便地找到。这是因为我们懂得所寻找的目标的特性和方位,也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人生也一样,盲目的寻找,会使人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伤心颓废。
人生的寻找,进入五十的人,即所谓知天命了,就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杨振宁先生为证明生命的能力,八十有三再续嫩弦,代表了一类人的反思和寻找;张学良先生为爱而陪伴赵四小姐走到103岁,代表了一类人对生命的努力和反思;邵逸夫先生四散钱财在各地兴建逸夫楼助教兴学,代表了一类人晚年对生命的意义的寻找;太平洋彼岸的希拉里,满头银发还要竞选总统,代表了一类人的反思。等等。为思考生命的意义而进行的寻找,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是所有充满人生的寻找中,最值得赞颂的一种寻找。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反思“我为了什么而活”时说道,对爱的渴求、对知识的探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深切怜悯,这三种情感,构成了他的一生。其实,寻找,寻找什么,是与人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密切相关的。只有那些充满积极意义的、能够提升生命价值的寻找,才能让人类永远不疲惫。
方格子匹夫
甲午12月6日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