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刊业现状
(2009-07-15 11:23:11)
标签:
报刊gdp党政部门广告版面期刊四川杂谈 |
分类: 出版漫谈 |
主题:四川省报刊业现状(之二)
报刊社基础差、规模小,产业整体实力弱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差距,在前进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问题和不足。
2002年度,我省报纸总发行13·58亿份,发行收入4·49亿元,广告收入9·89亿元,按省内报纸自产自销计算,每千人每日拥有报纸43份,而全国平均为63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末的每千人每日拥有报纸最低为100份;期刊345种,年总发行6500余万册,发行码洋2·86亿元,广告总收入0·36亿元,按省内期刊自产自销计算,年人均拥有期刊0·76册(全国为约2册)。2002年,全国的广告经营额近800亿元,其中报纸为190亿元,期刊为15·21亿元,我省报纸、期刊广告分别占5·21\%和2·37\%,处于全国平均数中等偏下水平。就整体规模来看,我省报刊业2002年各项总收入17·6亿元,只比广东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14·49亿元)多一点,比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41·44亿元)的一半还弱。如果对照国外一些媒体集团,日本讲谈社期刊年广告收入约为300亿日元,是我国期刊广告收入的1·4倍。法国桦榭集团期刊广告年收入相当于我国所有媒体广告收入的总和。由此可见我省报刊业的整体实力了。
200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726·8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0·71
\%。我省GDP为4875亿元,新闻出版业产值为95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22
\%。报纸期刊总收入占全省新闻出版业的18·53\%,相当于全省GDP的0·36\%。这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出版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在美国,新闻文化产业产值占全美GDP的30\%多。
四川省报刊业现状之三:报刊社组织形式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报刊社的组织形式,还有较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审视我省报纸期刊业的现状不难发现,从多数报刊社内部的组织形式看,机关化、行政化趋向十分明显,工作上按部就班,与新闻出版紧密联系市场不合拍,人员使用上讲级别,按公务员对待,劳酬结合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从全省整个行业的组织形式看,所有报刊分属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或者团体,其封闭性、垄断性特征突出,办报办刊者局限于本部门和本行业看问题的多,面向市场和读者的少,眼光盯着本省的多,面向全国,加强与省外乃至国外同行交流的少;从报刊经营的组织形式上看,流通渠道单一,购销形式僵化、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不高。虽然《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科幻世界》等报刊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全省总的情况不够理想,有关中介组织尚未发育成熟。产业组织形式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我省报刊业现有的产业组织形式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新的组织形式将会需要比较长的调整过程。
四川省报刊业现状之四:发挥市场主体地位不够 依赖行政权力过多
报刊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够,依赖行政权力过多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经济氛围。改革的深入,经济领域在这方面的突破效果显著,而属于上层建筑的新闻出版领域则迟缓一些。党政部门办报刊,依赖权力发行,不同程度地阻碍着我们的报刊走向市场,影响着报刊社发挥自己的市场主体地位。出版者用心研究市场、研究读者少,内容质量一般。一些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办的报刊也沾染了这种气息,本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却只在条块内发行,发行量越来越小,路子越走越窄。
2002年,在我省97种报纸(38种限于校内发送的高校校报除外)、345种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报刊是党委或党政部门主办的。全省期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报纸15种,5-10万份的12种。其中,党委或党政部门办的9种,占36·36\%;教育教学2种,占9·09\%;人民团体办报2种,占9·09\%;广播电视报4种,占18·18\%;专业技术报4种,占18·18\%;面向市场、由读者自由选择的报纸6种,占27·27\%。全省期发行量在10万册以上的期刊13种。其中,党委或党政部门期刊7种,占53·85\%;教育教学4种,占30·77\%;面向市场、由读者自愿选择、自费订阅的2种,占15·38\%。从上述数字我们看到,在我省发行量最大的报刊群体,并不一定是市场影响最大的主体。因为这些报刊依托行政权力在系统内发行,或摊派到基层单位,导致这些报刊虽然具有主体地位,但因为远离市场,难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报刊经营主体产生的这种错位,使得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
四川省报刊业现状之五:质量参差不齐 广告良莠混杂
报刊质量参差不齐,广告内容良莠混杂
质量是报刊参与市场竞争的生命。按照《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和《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标准》、《五大类科技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在我局组织审读员的日常审读中发现,全省报刊质量虽然在1996年、1998年两次考评定级之后整体水平提高了,质量问题引起大家重视了,但仍然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编校质量普遍较差,报纸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和期刊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较多,有的标题都在出现错误;二是版式设计、装帧印刷质量不平衡,好的与国外报刊不相伯仲,差的不忍目睹,影响全省报刊整体水平;三是部分报纸和部分学术刊物内容质量不高,有些报纸的内容“工作简报”倾向明显,从一版到四版常常是当地领导的个人报告,个别报纸打着走市场的旗号内容低俗屡禁不止,一些学术刊物为了收取刊载费用,降低标准刊用论文。
广告是报纸、期刊出版内容的组成部分。目前,我省报刊广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广告版面过于集中,影响报纸新闻信息量。有的报纸广告版面经常在总版面的一半以上,个别报纸广告版面竟然占总版面的72\%。过多的广告版面会影响新闻的信息量,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起读者反感。第二、一些广告的标题和文字过分渲染,提法不妥甚至耸人听闻。如,增高药品广告
“增高疗效卓越”、“快速增高,比例协调”,男性用品广告“让你做男人有大‘本钱’,在公共场所自卑心情不再有……。”
“40分钟,爱的死火山汹涌爆发”。等等。这些广告给人虚假不实的感觉,客易误导消费者,有的提法甚至让读者产生误解,负面效应是明显的。更有甚者,少数报纸不辨良莠,刊用街头“牛皮癣”广告,为作奸犯科者提供传播渠道。第三、违反规定,用新闻形式宣传广告。有的报纸宣传“生力雄风”的壮阳广告的文中,竟打出了“新闻调查”的版头。有的报纸宣传“生力雄风三步曲,奏响男性壮阳旋律”文字广告的文尾落款“本报记者”。这让读者看后不知道究竟是新闻报道还是广告宣传,这明显违反了不能用新闻形式刊登广告的规定。
四川省报刊内业现状之六: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四川报刊产业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报纸期刊品种较多,但有影响、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报刊不多,尤其是把已有品牌进一步延伸的报刊群体少,《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品牌有待拓展,《科幻世界》品牌只有3个系列刊,《都市丽人》“一刊独秀”;单一媒体多,跨媒体经营的符合媒体少;单个报刊经营为主的报刊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报刊少,部分报纸和期刊内容雷同的多,有鲜明个性的较少;党委或党政部门报刊多,真正面向市场、对大众阅读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报刊不多。报刊的资源配置行政性调节多,按市场需求配置少。可以说四川报刊业通过三次结构性调整,搭起了新的报刊出版体制框架,但是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起步阶段。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已走进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又留恋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做法,这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过度时期,出现一些与市场不合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