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说山西好风光”之介休绵山——正果寺

(2013-05-21 13:50: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

    沿着云峰寺西行,沿路折向北方,首先看到的就是“之”字形栈道。在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如此规模宏伟的栈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原来只是见过“一”字型栈道,这样的“之”字形栈道还是第一次见到,其垂直高度大概有100米,真可谓通天栈道。

http://s16/middle/3db915ebtdd229bb691bf&690

    向上攀登时不觉得陡峭;但下山回来时,身体右侧在崖壁外侧,往下看好像自己悬在了空中,大风从耳边呼啸而过,顿觉手心出汗、两腿发抖,只能贴着岩壁走。又是对自己胆量的一种挑战。

http://s8/middle/3db915ebtdd3432967a27&690

    走过栈道,到达山顶,顿觉豁然开展,自然风光映入眼帘,山中的小路把自己带回了户外登山的年代,这里几乎看不见游客,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整个路上就只有我一个人,真是“清静无为、得大自在”呀!

http://s10/middle/3db915ebtdd229be4f529&690

    峰回路转,看到半山有个凉亭,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春天的气息滋养着山中的万物,桃红柳绿,生机盎然。凉亭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是那么和谐,相得益彰、共生共融。

http://s12/middle/3db915ebtdd229bc43fdb&690

    寻找通往凉亭的山间小路,好好享受一下绵山的春天。

http://s14/middle/3db915ebtdd229bd014dd&690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张,喜欢她的境界,以及她给我带来的感悟和思考。

    午餐是在这个凉亭中解决的,两块太谷饼和一瓶矿泉水。最重要的是在绵山这个藏风纳气、群山环抱的凉亭中,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正是独自旅行在不期而遇中带来的乐趣吧。

    站在凉亭上往下拍照,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照片。

http://s11/middle/3db915ebtdd229bf4c02a&690

    准备离开凉亭,前往下一站正果寺,看见路边有一标识牌,才知道该亭名“凭虚亭”,其来历是有典故的。

    北宋元佑九年(1094年)夏天,诗人黄甫韶在云峰寺拜遏空王佛后,寺主介绍上方院有五楼寺遗迹,便前往寻访。当他攀登铁索来到此处时,已十分困乏。见山崖边有一平台,便信步至此欣赏美景。只见眼前山路已尽,四面群峰相连,沟底涧水浩荡,空谷轰鸣。顿时尘虑尽消,诗性勃发,咏得两句:“路尽山尤胜,山溪水愈豪”。思考间来到上方院,不见五楼寺。黄甫韶心中遗憾,回身观看,只见五座山峰依次排开,便顺口咏到:“寺楼今不见,唯有五峰高”。这首《题五楼寺》便流传下来,到了清代,为纪念胜事,绵山四山人在此捐资建亭,并提名“凭虚亭”。

    沿“凭虚亭”前行不久就会看到一座宝塔巍然矗立在山崖边,庄严而神圣。

http://s15/middle/3db915ebtdd229beed44e&690

    此塔是证果寺的标志性建筑灵应塔,同时也是绵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从山下到证果寺的电梯正在维修,没有开放运行,这里游客稀少,正是踏青仿古的清净之处。山门上书写“上方院”三个大字,从这里边进入到证果寺。

http://s2/middle/3db915ebt7c8376001791&690

    因缘巧合的是:在这里我结识了一位从广东而来,同样是一人独行,抱着同样想法来到绵山,做中医养生方面的行者。更为有缘的是我们一路同游证果寺,畅谈传统文化。道别后,他回景区内的宾馆,我继续独自在景区游览。之后在景区内又有两次偶遇,一次是在景区乘坐同一辆游览车时,第二次是在出景区回介休的车上,算起来在绵山总共不期而遇地遇见了三次,真是因缘具足,缘分深厚呀!这也是我这次山西晋中之行接触最多、聊得最多的一个人。我主动要了这位行者的联系方式,游记写完后,一定要让他看。

    下面这张照片是正果寺从建寺起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最古老的一座佛殿。

http://s11/middle/3db915ebtdd229c07308a&690

    元代释神远在此留有《自嘲》诗一首,诗云“抱腹寺中景最悠,梵音只为山僧留,我今但恨修行晚,枉在空门做比丘,了却凡心降佛胎,世人未许见猜疑,体中自有莲花在,修得空王复又来。”现张贴于殿门东侧。

http://s15/middle/3db915ebtdd22b8f7c26e&690

    绵山灵应塔位于山西介休绵山正果寺内,气势恢宏,鉴于崖壁直指蓝天又称空王灵应塔、灵验塔,始为唐太宗李世民礼佛谢雨时敕建。贞观十五年(641)春,唐太宗为谢绵山活佛志超赐雨长安,御驾亲往绵山礼佛谢雨,行至抱腹岩下,志超之徒银空迎驾奏道:师父已圆寂西归矣!时天空忽现空王古佛"四个金字,太宗遂敕封志超为空王佛,并敕命建塔一座,以便奉安御赐鎏金空王宝塔"。时志超弟子银空等请赐塔名,魏征略思奏道;绵山空王佛有祷必应,庇佑苍生。拟命灵应塔,意为空王佛永佑大唐。太宗欣喜应允,始有灵应塔名,沿用至今。

http://s7/middle/3db915ebtdd22b909f3b6&690

    此塔年代久远,屡毁屡修。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炮轰毁坏。2003年在原址上修旧如旧,形成现状。此塔为砖砌明七暗九楼阁式八角佛塔,总高 69米,为我国高山寺院之最,为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

    千多年来,绵山灵验塔以其历史悠久和位置奇险被称为佛教高山第一塔吸引了许多登山名人来此揽胜拜佛,留下了许多文物遗迹。

    据《介休名胜考》记载,绵山灵应塔是唐太宗敕建,为七层四角式砖塔。宋代文彦博重修,按照当时规则,此塔外形由四角方塔变为八角楼阁式宝塔,塔层由七层变为明七暗九层,每层都增加了挑角飞檐,周围有腰檐、走栏、栏杆等附属构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而又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后世修旧如旧,仍然保持了宋代基本风格。

    下图为供奉“包骨真身”的两座殿堂,左侧供奉名道,右侧供奉高僧。我和那位行者,在证果寺一位护法的带领下,全程陪同我们进行了参观和讲解,真是一位善知识。由他带领我们还近距离观看了“包骨真身”的塑像。

http://s4/middle/3db915ebtdd22b91a00e3&690

    千年古刹正果寺供奉有被考古专家称为世界奇迹的唐、宋、元历代高僧修成正果的包骨真12尊,虽经千年筋骨不断,骨架完好无损,泥塑脱落处可看到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头盖骨等,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

    包骨真身像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像,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将尽时,禁食禁水。在坐化圆寂之后,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

   绵山,有一种神奇的造像,这种彩塑造型的内部不是一般的木制支架和黄泥,而是真人的遗体,这种造像在当地叫做包骨真身像,它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誉为活着的木乃伊

   正果寺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近及元明,远至唐宋。不仅有佛教僧人,还有道教道士,经过民间高手的包塑,神态各异,宛如活生生坐在面前,令人心生敬畏。有些塑像年久失修,在泥皮的脱落处,还可以看见头盖骨和僧衣。

    下图为证果寺大殿后的闭关洞,开凿年代不详。http://s1/middle/3db915ebtdd47401d2fc0&690

     证果寺老殿的墙外

http://s4/middle/3db915ebtdd22b8f8552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