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悲怆的北京法源寺

标签:
北京法源寺 |
分类: 神州大地 |

《北京法源寺》,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曾被提名参选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直走改良之路,不相信革命之路。后来他多次出国考察,认为中国应该学俄国的彼得大帝,实行君主立宪。所以他又参加宣统复辟,全部失败。梁启超也与他分道扬镳。在他第二次到法源寺时,李十力分析他失败的原因,书中说:
“和平的转变不能靠一两个觉悟的个人立竿见影,你必须得先改变那个集团,但集团又十九不见棺材不流泪,所以谈变法,简直走不通。
王安石变法,上面说动了皇帝一个人,下面有利于全体百姓,可是在朝的士大夫集团反对他。大臣文彦博向皇帝说过一句话,文彦博说皇上你是同士大夫治天下,不是同百姓治天下。这话说得一针见血。想改革,你想越级跳,跳不成的。甚至最上层的大官支持你改革,可是下层通不过,也行不通。最好的例子是满洲人道光皇帝要禁鸦片烟。道光不是坏皇帝,他俭朴,朝服破了要人补,不换新的,他连唱戏都不准,禁止一切浮华。鸦片烟危害中国人,人人知道,道光要禁烟,最上层的大官也都没话说,可是下层因为有利可图,你就再禁也禁不住。道光初年鸦片进口不到六千箱,十几年下来进口超过七倍,四万多箱,为什么?中国官商有利可图,上下包庇。你皇帝再威风,也行不了新政。”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结尾写道:
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我们不配向你再会,是你向我们道别、向我们一代一代道别。我们一代一代都倾倒了,只有你仁立。不过,我们乐见你的仁立,我们一代一代,把中国人民的血泪寄存在你那里——你的生命,就是我们的。”
读《北京法源寺》不像读李敖的杂文那么过瘾,却觉得李敖写小说要比写杂文正经、真诚得多,少一些调侃和放肆,多一点思辨和悲壮。
法源寺的历史太厚重太悲怆。
唐太宗不听劝阻,决议攻打高丽。结果兵败,损失惨重。为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唐太宗修建悯忠寺。北宋亡国皇帝钦宗曾囚禁于此。南宋灭亡时,谢枋得不降元朝,招安时,把自己饿死于此。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在此做法事。清朝雍正皇帝将其改名为法源寺。后乾隆亲题“法海真源”。这就是法源寺的历史。
民国时期,法源寺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也被军队占用过。1949年后,又经多次修葺。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法源寺设立了中国佛学院。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会议在这里召开,这里成为国际佛教交流的重要场所。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到严重的破坏。房上的屋脊六兽、地面的唐宋古碑、殿内的佛像雕塑、殿外的丁香绿竹等全部被毁,还有许多外国僧侣贡献的用金、用血手抄贝叶经叶全部被烧毁。
法源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