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编往来】孤独,只是相对的
(2009-03-06 15:07:36)
标签:
知心姐姐校园 |
孤独,只是相对的
很多读者在给《知心姐姐》的来信中,都谈到“孤独”这个话题,我们的杂志也不止一期谈到过“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别,那么思维就存在着差异,而交流与沟通又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所以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了解,而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所以,我也和大多数的少年朋友一样,时常感到孤独。
一直到我接触了这样一群人,我才对孤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人们把这样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在北京,有一所叫“星星雨”的学校,里面接收的全都是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
我在工作不忙的时候会去那里做义工,陪那些孩子玩耍。其实,说不上“陪”,我们作为志愿者只能说是在看护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危险,因为那些孩子完全没有危险意识。我看护过很多孩子,有的喜欢爬到高处跳下来,不知道那样会摔伤;有的会用自己的嘴唇去感受一切东西,如果是热开水,他就会被烫伤;有的会虐待自己,掐咬自己的时候,他似乎不知道什么叫“疼”……我的任务是阻止他们做这些危险的举动,确保他们的安全。
相处久了,我发现那些孩子对于外界的刺激,很少做出反应。他们似乎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他人和外界,完全无法沟通、交流。很多孤独症孩子都没有言语的能力,无法表达自己,他们理解不了他人和外界,别人更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不知道他们的小脑袋里,都在想着什么。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喜欢安静的孩子,他长得很清秀,从不笑,也不说话,只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我想逗他笑起来,但我的存在对于他好像完全是透明的,他的目光是散的,注意力全不在我身上。我做了很多尝试,但终于还是没能让他笑起来。
看着他的眼睛,抱着他小小的身体,我感受着他的孤独,想象着他的孤独。但是,他的这种孤独是无法想象的、无法言说的,因为不管我们再怎么孤独,都没有尝试过不能表达的孤独。他们的孤独是绝对的孤独。
据说,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针对孤独症仍没有效果显著的医疗手段。有一部分孤独症儿童,经过长期的训练,成人后会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并依靠别人才能生活。
每当我因为觉得不被理解而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星星雨”的那些孩子们,想到他们的孤独。虽然这是两种意义上的“孤独”,但是和他们的孤独相比,我们的孤独是可以通过表达、沟通、交流而尽可能消除的。于是,心里就会释然。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放大自己的孤独,以至于沉溺在孤独中不能自拔,于是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孤独。那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自己!当你把心打开、把眼界打开,
当你看到越来越多人的故事,你的孤独就会变得很小、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