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蜀中古镇
我生于四川,长于四川,算是地道的四川人。为什么说“算是”呢?因为现在的四川人,究其两三百年以前的祖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外来的移民。明末清初,四川由于连年战乱(所谓“张献忠剿四川”并非唯一因素),川人十不剩一。清初开始大量移民,移民多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以及山陕等省,此所谓“湖广填四川”是也。移民的到来,为四川死寂的土地注入了活力,他们或重建旧镇,或择地而居,在这块陌生而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用汗水和智慧营造自己的家园,同时也创造出极富特色的文化。依偎于青山之麓,绿水之畔的蜀中古镇以其独有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先人的创造性劳动作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出鳞次栉比的小青瓦屋顶,竹篾笆编成外敷黄泥白灰、被穿逗结构的柱和枋分隔成方块的山墙,宽宽的廊檐下,一溜望不尽的漆成羊肝红或黑褐色、又因年辰久远而褪色的铺板,因长年的碾压而现出凹凸沟槽、并在湿润气候中滋生出青苔的石板路,还有路上咿呀作响的鸡公车,头包白色“孝帕子”、背着背篼或赶路或闲逛的乡下人,街边茶铺头打长牌、冲壳子(闲聊)一杯茶喝到淡如白水的茶客……。这就是是我儿时就熟悉,并深深刻在我记忆中的影象,我们四川大大小小的镇子、村子的影象。但这种亲切的影像在当今已经模糊起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想,作为一个四川人,虽不能真正阻挡古镇的消亡,但还是应该为它做点什么。而我最能做到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相机,去把现存古镇的影像记录下来。这样,即使有一天古镇远离我们而去,至少还能凭这些影像资料,使记忆中的古镇印象更清晰一点,并使我们的后代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
在拍摄之前,我对蜀中现存古镇的状况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发现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在经历了太多的劫难后,又在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中,因缺乏保护意识而造成了建设性的破坏,原先星罗棋布于平原、丘陵、山区、江畔、河边的古镇,已经所剩无几了。而就在拍摄过程中,我分明也听到古镇渐行渐远的脚步,当然也就促使我加快拍摄的进度。差不多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行程遍及四川的东南西北的40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虽不能说已将现存的古镇“一网打尽”,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相当详尽和全面的,关注古镇的朋友们足以从中了解四川古镇的总体风貌和性格特点。当然,此项任务并未结束,只要获得新的信息,我还会继续拍下去。那么,四川古镇究竟有着怎样的风貌和特点呢?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四川古镇深沉如蜀山,灵动如蜀水,醇厚如川酒,包容随和如川人。
说它深沉如蜀山,蜀中多山,而且多大山,邛崃山脉、龙门山脉、岷山山脉、大巴山脉、大凉山脉,百里千里,绵延不断,古镇依偎其中,自然感染几分雄秀。而其文化传承,百年千年,屡屡不绝。川中古镇郪江,其历史可上朔东汉古郪王国,至今崖墓壁画历历;川北古镇昭化,三国古战场的刀光剑影留存于历史的遗迹之中;川西古镇平乐、上里,石板路上的印痕让人听到了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声;还有川南古镇李庄,在抗战的烽火中,迎来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和国立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和莘莘学子,忝入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列。可以说,这里收录的每一个古镇,都有一段值得追朔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一个省的古镇而言,拥有如此深远、如此丰厚和如此精彩的文化传承,四川当列其前。
说它灵动如蜀水,蜀中多水,而且多名水,金沙江(长江)、岷江、沱江、青衣江、嘉陵江,皆由无数小溪、小河汇流而成,蜿蜒曲折,滔滔不息。四川古镇多傍水而建,因而透着蜀水的灵性。在格局上,无论地处平原、丘陵还是大山,建镇皆不拘一格,因地制宜,随遇而安;街道曲折往复,腾挪起伏,依势而行;建筑参差错落,层叠高下,颇有韵律感。就整体而言,古镇的民居基本上为木质穿逗结构,但也并不单调刻板,而是依不同的地域,在风格上、细节上生出无穷的变化来。
说它醇厚如川酒,川酒醇香,名扬天下。四川的古镇,粗粗看去,质朴如水,然而细细品味,魅力无穷。民居建筑不经意间少见繁复的雕梁画栋,细观则有精巧的撑弓、挑枋、吊瓜、窗雕、壁刻,精彩不在大处而在细节,这是四川古建筑的特点。四川古镇的独特韵味,还表现在古镇居民的悠闲生活方式上。镇子不论大小,可以没有其它设施,但绝不会没有茶馆。茶馆小至两三方桌,七八条凳,大至可容数十人同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川南的罗城,长不过200米的凉亭街,就有茶馆十数家,屋内廊下,随处人头攒动,人们坐着竹椅,叼着叶子烟竿儿,喝着酽茶,有三五成群摆龙门阵的,有凑够一桌打麻将、长牌的,旁边还站着几个“报膀子
”(当参谋)的,那种悠闲,那种自得,完全已把世事置之度外,仿佛世上已没有烦恼二字。这是“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其情其景,回味起来,悠远绵长。
说它包容随和如川人,是因为四川本是移民大省,现在的川人十有八九是明末清初南方移民的后代,不同的地域文化长期交融,造就了川人遇事随和,从不排外,而且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的特质。四川的古镇,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当时移民所建,移民们将家乡的建筑元素和四川的人文环境、地理气候等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大度包容的风格。你会看到,参差的小青瓦屋顶间,偶会露出造型各异的封火墙;你会发现,在镇子中,往往共存着广东、江西、湖北、福建等会馆;你还会发现,特立独行、威严封闭的深宅大院在四川的古镇中较为少见,就是大户人家的宅院,也往往融合于普通民居当中,显出几分随和。更多的民居一方面保留了故土四水归中的天井,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对外一门关尽的封闭格局,当街往往都是可卸下的铺板,还带有宽宽的廊檐供人活动,这种开放的建筑样式,显现了古镇居民们和谐相处的氛围,令人产生出亲近平和的感觉来。
如此具有魅力而硕果仅存的古镇,如今大多却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一种危机是年久失修,自然颓败。古镇的许多年轻人早已远走他乡,进城打工,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娃娃,今后老人不在了,娃娃长大也走了,古镇没有了居民,老房子还能保存多久呢?我在川南一个古镇,就亲见一对老夫妻被在外工作的女儿接走,临行前,女儿在门板上用粉笔写了两行字:“此房出售。联系电话……。”类似的粉笔字,在这个镇子的老街上还有好几处。然而细观其门锁早已尘封锈蚀,可见并无人问津。向邻居打听,说也就值个一两千块,还“莫得人买”!想想也是,哪个不向往舒适安逸、生活方便、窗明几净的现代生活呢?老房子,看着有味道,住着能有楼房舒服吗?保护古镇和解决古镇居民的居住生活问题,其实是一个两难的课题。这一点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但要想妥善解决也绝非易事。
比自然颓败更糟糕的是破坏性的建设和过度的商业性开发。当你走进古镇,眼见在一排老屋中,极不协调地兀立着几幢两层或三层、外表贴着颜色鲜艳的瓷砖、安着铝合金卷帘门的水泥楼房时,心里的感觉除了别扭就是难受。以江南水乡的旅游开发带动起来的古镇热,使各地政府以及一些开发商有了新的关注点。这对古镇的保护应该说是有益的,但如果度把握得不好,使之过度的商业化,或修旧如新,这样的开发便会使古镇丢失自我,丢失文化,也就丢失了存在的价值。三年前我慕名去到某个知名度很高的江南古镇,所见所感令人大失所望。别的不说,单是满街的民居都开成了店铺,摆着同样的铝合金货柜,买着同样的商品——卤猪蹄膀,就大大地倒了我观赏这个江南古镇的胃口。我们四川也有一个著名的古镇,当地政府为了使之“旧貌换新颜”,将全城的老房子漆成统一的颜色,黄不黄绿不绿,难看之极。这层油漆,掩盖的不是建筑的陈旧,而是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我拍四川古镇,尽量客观地反映古镇现在的真实面貌和古镇居民的生活场景,镜头中的画面也许并不唯美,甚至有些杂乱,但却真实;拍摄居民们的活动,也尽量不打搅他们,更不会让他们摆着姿势充当“群众演员”,如有人不情愿,再好的画面和场景我也会舍弃,一切顺其自然,我追求的就是现代大都市早已失却,只在古镇保留下来,令人心境平和,耐人寻味的东西。
行了,罗嗦了这么多,可能耽误了朋友们的宝贵时间。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古镇,去体味它的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吧。不过,我发表它的过程可能比较长,也要请你多一点耐心,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