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准分子激光设备,切削角膜深度真的不一样吗?
如今的准分子激光设备有很多品牌和型号,各个设备厂家在宣传中也会突出自己的优势,其中有一个宣传点就是说某些设备比较节省角膜,很多患者,甚至很多手术医生,也会通过厂家提供的这些说法,来评价不同的设备。可是,不同的设备真的会切削深度不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是怎么实现的呢?切削深度真的是越少越好吗?
首先,我们撇开准分子激光设备,先看看角膜屈光手术的原理,就会发现这个命题本身存在问题。角膜屈光手术是通过改变角膜的形态来实现角膜屈光力的变化,角膜的屈光指数是既定的,准分子激光并没有导入新的屈光间质,那么,理论上讲,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屈光力改变,就必须改变一定量的角膜组织,这和使用什么设备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不同屈光度的角膜厚度切削,是有一个经典的公式的:Munnerlyn公式,具体内容是:激光消融深度=d2×D/3。其中,d是光学区直径(mm为单位),D是屈光度。这个公式说明,激光消融角膜的深度,是与屈光度和光学区直径有关系的。比如,我们要矫正-5.00D的近视(也就是500度近视),光学区直径做6mm,那么,需要切削的深度就是6的平方乘以5再除以3,就是60微米。
那么,不同的准分子激光设备所提供的某些屈光度切削多少深度,肯定是首先设定一个光学区直径的。上面的例子中,6mm是一个常用的默认光学区直径。但在实际的手术设计中,光学区要根据瞳孔直径进行调整,考虑到夜视力,一般要把光学区扩大到6mm以上,比如6.5mm,另外,还要做一个过渡区,以保证术后有较好的视觉质量。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散光的问题。实际上很少有哪个患者是完全没有散光只有单纯的近视度数的,所以,激光切削角膜就要加入了散光的考虑。散光切削是做一个椭圆形的切削面。不同的准分子厂家,在提供近视联合散光矫正的时候,给出的光学区直径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厂家是按照椭圆形的长轴计算光学区,有些厂家是用短轴计算光学区,所以就造成了不同设备矫正同样的近视和散光度数,算出来的切削深度差别很大。这其实是一种假象。
从手术原理来看,要达到同样的屈光效果,切削角膜的深度和范围肯定是相同的。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要综合考虑具体某一只眼睛的情况。在角膜厚度充足,屈光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应该最主要考虑手术后的屈光度和视觉质量,宁可多切削一定的角膜组织,以保证术后效果比较好。对于角膜厚度比较紧张或者屈光度较高的眼睛,应该首先考虑角膜的安全性,保证术后角膜厚度在正常的范围内。这些原则,无论使用哪一种准分子激光设备,都是一样的。
那么,不同的准分子激光设备,是不是就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了呢?当然不是。不同的设备,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激光能量的稳定性、光斑的直径、激光的频率、过渡区的设计等。当然,仅仅看角膜切削深度这个特点,我觉得选择的最重要的依据不是厂家提供的一个简单的几百度近视切削多少微米的数字,而是要综合看手术光学区的设计原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准分子激光设备能够给医生一个自由的选择光学区直径的权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傻瓜相机”式的设置。我比较喜欢阿玛仕准分子激光设备,就是因为这个设备可以让医生自由的选择光学区的直径,最小调整幅度是0.01mm。这样,医生就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做多大的光学区,切削多少角膜深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