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视、远视和散光的人来说,通过屈光手术来矫正视力,摆脱厚重的眼镜,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目前最主流的屈光手术仍然是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角膜进行切削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因此需要一定的角膜厚度。如果患者的角膜偏薄,则在选择手术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对于角膜偏薄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现在最主流的手术方式是LASIK手术。其主要方法是首先应用角膜板层刀制作一个角膜瓣,即从中间将角膜掀开,然后在角膜基质床上进行激光切削,之后将角膜瓣复位。为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后必须保证角膜床的厚度不低于250微米,因此从节约角膜厚度的角度考虑,必须同时考虑到角膜瓣的厚度和角膜切削的深度。如果能够制作较薄的角膜瓣,则可以切削更深的度数。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角膜瓣的厚度可以做到90-100微米,因此可切削更深的度数。而且,因为飞秒激光的精确性很高,切削厚度的可预测性较好。因此不必特意预留出误差所允许的厚度。实际上,所有能够做LASIK手术的眼睛,都可以受益于飞秒激光。但目前飞秒激光手术的价格偏高,而且国内拥有飞秒激光设备的医院也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并不是很容易普及。
对于一些角膜较薄的患者,还可以选择表面切削手术,主要是LASEK和Epi-LASIK手术。该手术也要制作一个瓣,但与LASIK的不同之处在于,LASEK和Epi-LASIK制作的是上皮瓣,制瓣方法分别是化学性(酒精)或机械性(微型上皮刀)。制作上皮瓣可以预留更多的角膜切削空间,其缺点是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疼痛较明显。但价格较为便宜,而且不需要特殊设备,几乎所有的准分子中心都可以开展。
另外,即使是同样的手术方式,手术设备的选择也很重要,应该选择比较节约角膜的准分子仪器。目前国内常用的准分子仪器大概有几种切削模式:大光斑、大小光斑结合、小飞点和裂隙光扫描。几种扫描模式相比,大光斑的切削最节约角膜,但切削的精度稍差,特别是对散光的矫正效果不很理想,也不能矫正波前像差。小飞点扫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从节约角膜的角度上看,小飞点是最浪费角膜的。裂隙扫描对角膜的切削深度介于二者之间。有些机器是大小光斑结合的,相对来说比较节约角膜,又能够达到很好的精度,也可用于矫正波前像差。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光斑的仪器已经应用较少,比如以前的森美仪器。小飞点是应用最多的,有博士伦、蔡司、鹰视、雷赛等品牌。裂隙扫描的主要有尼德克的仪器。大小光斑结合的主要是威视的仪器。
当然,无论飞秒激光,还是LASEK和Epi-LASIK,都是在角膜上进行手术,还是会受到角膜厚度的影响。对于度数特别高的患者,无论怎样设计,都无法达到完全矫正近视的目的,则可以考虑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相对稍微复杂一些,可以在前房和后房内植入人工晶体,可矫正的范围可达2000度以上,不受角膜厚度的影响。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最得到医生认可的眼内晶体是ICL,属于后房型眼内晶体,晶体本身的厚度只有0.5mm,手术后反应轻,恢复快。但也是由于价格偏高,一般都是近视度数比较高的患者会选择ICL手术。
本文内容为博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在以前的博文有所提及,本次重新整理后发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