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土与土

标签:
郑州商城交通枢纽泥土土气悠久文化 |
分类: 随笔 |
说到郑州的土,首先因了她是一座平原城市。她身下的泥土,是黄河用中华民族的乳液温暖出来的,厚重深沉,是历史文化之土,实实在在。水是大地的魂,黄河由西往东,一路奔波,将她的精髓永远留在这方土壤里,不曾想过带到大海去的。郑州---黄河中游南岸的河南省会,凝结了古老民族幻河的梦想和未来。
郑州之土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源于她是一座古城----商城。这里曾是商代的都城,有着3500多年的历史。而它的遗址,能让我们看到的,也就是那一圈土墙了!南北呈长方形,周长约7公里。高低不一,最高处可达9米,分层次夯筑而成。据说里面有宫殿区、奴隶居住区和平民居住区。祭祀遗址完好可见,宫殿区里还有三座大型殿堂,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这些,市民们多是不知道的,他们看到的就是环连的土,一堆又一堆的土。当然,这里出土的商鼎,人们是知道的。它的仿制品,还在遗址的一旁站着,像个放哨的士兵。至于说当年由哪位帝王主持这坐城池,是否繁华,人们不知道;就是专家至今也说不清楚,成为千古之谜。
而这些土,却是真实的,古老的。周末的市民也有去遗址转一转的,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在被称作城墙的土埂上走一走,感受一下脚下的历史印记,倾听一段带着商都标签的“土”语。
这是现实中的泥土,和着风雨和阳光;同时也是历史之土,储存的是文化,是博大精深,是人们由此产生的人文遐思。
如果说黄河之土和历史之土是郑州的骨肉,那么这骨肉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历史上和近代的大小战争,千百次地给了她创伤。战乱和各种灾害,让无数的生命躺在了这方水土里,永不再起来。虽然那时她还不叫郑州,清朝时还只是郑县,还不是河南的省会。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修建,奠定了这座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因此说,郑州是一座由铁轨拉来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几年前,经过省市政府的多方努力,郑州终于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商都。而市民们似乎没太多的兴奋,他们真切感受受的,还是黄河的泥土和那一周的土墙。
有这么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郑州理应先进文明才对,可她却时尚不起来,好像还有点灰蒙蒙的味道,呈现的是另一种“土”,土气。风沙大是自然的,因为她离黄河太近,风大的时候,风沙是要到处跑的,这给郑州这个城市带来的土沫不言而喻。不说这些,就是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也多是“匆忙”和人们言行习惯上的散漫,有点幽默的矛盾。街上的行人,不管在白天还是夜晚,都是急匆匆的样子,很少看到在街头、在公园、在某些地方,人们悠闲看书读报的场景。走在拥挤的大街上,总有点不协调的感觉,人们的心跳和身体,高速地旋转着。有点慌!人们好像没有闲情,享受生活和文化。就是在周末或节假日,去河南博物院的人也是很少的,虽然它的规模和藏物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虽然它是最能反映中原文化和华夏历史的文明场所。
郑州的建筑和人们的穿戴方面也算不上新颖和时尚,上了年纪的“土著市民”好像对衣着不是那么在意。很多路口,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摆放写着“888批墙”“铺地砖”“干杂活”小木板一类的外来打工者,他们在这里“守株待兔”,等人来找他们干活。无聊的时候,多是在地面上,两人对着下那种五子棋或叫做“憋死驴”的土玩意棋子。大街上的车辆和行人,互相抢道是常见的,如果对头了,谁也不让退,就那么不顾前后左右路人的焦急,等着交警来指挥。更有些大人们,带着孩子逛越来越拥挤的公园或公共场所,或行走在马路上,很自然地帮助小朋友就地大小便;至于随手扔个小垃圾什么的,会很普遍。那样子和农村人没两样,其心理不仅土,还有点“我就是家长我做主”的味道。走在拥挤的大街上,总有点不协调的感觉,人们的心跳和身体,高速地旋转着。
对待外地人的问路,郑州市民的耐心也不够,回应的方式“土”得找不出现代人的习惯和礼貌,往往是随便应付了事,或干脆就不跟你说。还有就是出租车司机,车子大多土旧,“热情”却高得很。本来到目的地了,师傅们还要往前或多或少地滑那么一段,非要把那一块人民币滚出来不可。这种陈旧老土的多赚方法,比不上北京的师傅们,和颜悦色地和你侃现代文明的话题,不知不觉就饶你一段路,多出来的可不是一个钢蹦了。为此,这些热情的师傅们,没少受省内外媒体的批评。今年国家旅游权威部门在“十一”黄金周后,对国内70个旅游城市服务质量满意度评比,郑州“荣居”倒数第三,不能不说有出租车师傅的很大“功劳”。
郑州人还都知道的一句话,“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说的是郑州的自来水,电力,通讯等部门,为了各自的事业的发展,经常性地给大街小巷开肠破肚,埋这埋那的,一施工就是十天半月或更长。他们从地面下挖出很多的泥土,如遇雨天更糟糕,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害得人们怨声载道,没少给市长打热线电话。没有一个科学、整体的城建基础设施规划,或者说早些年有关部门规划得土了点,不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为此,市政府没少动脑筋来弥补和整理。
好在,这些土色与土气,已得到政府和部分市民的重视。这两年,郑东新区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公交BRT的修成,加上城市地铁的开建,都会给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带来现代化的色彩和文明,郑州的“土”与“土”,前“土”会越来越厚重,后“土”会越来越淡化。这是我们的愿望,也会成为现实。当然,这需要更多人的参入和努力,需要方方面面的改进,需要时间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