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人多喜“号”

(2010-12-30 07:41:45)
标签:

古代文人

李清照

易安居

陶渊明

苏东坡

文化

分类: 悦读

                            古代文人多喜“号”

                                            唐朝  

    中国人的名字,是很值得研究的。从起名到用字,皆有学问,尤其是古代。一般来说:名,代表的是人的标志和符号;字,则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称谓。现在的人们似乎“名”与“字”合二为一了,不再讲究这些!

    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们,除有“名”有“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别名,那就是“号”。而这号,不同于一般对他人的泛称,也不是他号,而是自号,有着特别的涵义。在内容上,号和名之间不需要有某种联系。那么,号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号就是文人在人生经历丰富之后,为了标显自己的内心,以自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符号,散发的多是人生的雅韵味道。

    在历代文人中,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的号,别有一番况味。据查,才女李清照出身宦官家庭,父亲李格非,大宋礼部员外郎是也!应该说是个高级别官员吧。才女李清照18岁就和太学士赵明诚结婚了,结婚后小夫妻的日子过得相当美好相当幸福,共同写诗作词,出双入对。遗憾的是这等甜蜜的生活却遭到了不测。靖康之难后,国退家衰夫君命赴黄泉,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真是灭顶之灾啊!更可恨的是,某些人还要落井下石,为了谋夺赵明诚留下的图书文物,蓄意造出个“玉壶颁金”案来,这冤案可是政治诬陷,要人命的啊!要不是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大学士綦崇礼先生在当时的皇帝文宗面前极力澄清求情,百般斡旋,李清照一定不会有后来的生活。1132年,冤案得以昭雪,李清照总算松了口气。

                                               http://down.ks5u.com/picupload/UpLoadsl/2008113/081131462828529.jpg

    经过此番折腾,李清照算是伤透了心,对社会对世俗真是看了个透,也就不怎么和外界来往了!她在浙江临安的那个寓所里和日月相伴,听风悦雨,读书写作。寓所名易安居,自号为易安居士。从此,在僻静的易安居,过着清淡的日子。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还是一种无奈之举?也许只有李大才女自己知道。

    根据后人们理解,这易安居士的用意,大概和《毛诗序》里的“贱易安,幽居靡闷”以及陶潜《归去来辞》里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诗意有关吧!不难看出,“号”的出现,是和文人的人生际况有关。特殊时代,往往有特殊的心绪;特殊的处境,又给了人们特殊的处世态度,号的概念正是这一特殊现象的反映。

    文人的号,不仅透露出一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还可表现出某种情操。像陶潜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啊!当过彭泽县令,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硬是将印绶一扔,回归田园,成为一名平头百姓,或曰隐士。“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多美的画面啊,多美的心态啊!这个时候,一身轻松的陶大诗人便要自“号”了,叫了个“五柳先生”。为什么叫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号呢?他在自述自己生平的《五柳先生传》里这样写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之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嗜酒,家贫,不能恒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读之,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表现的是远离红尘的超脱,好学于闲静,飘逸于人间。唐朝每每读到此,心中便产生向往。

                                     http://www.huaxia.com/zhwh/whrw/images/2009/03/19/382864.jpg   

    寻找古代文人的号,很容易发现,大多数人用的是一个,多是随意为之的,也有用心良苦的。当然,一生中有多个“号”的,也大有人在,苏轼苏东坡先生就是一个典型。据我查藏的就有:大苏、小苏、苏子、苏长公、眉山先生,眉山学士、眉山公、长帽公、峨眉先生、东坡居士、雪浪翁、苏贤良、苏使君、苏学士、苏端明、大坡、秃鬓翁、西湖长、白发兄、老泉山人、笑履翁、王局翁、毗陵先生、坡仙、东坡道人、妙善道人、文星、奎宿、苏文公等等,大概近30个之多。有我们熟悉的,也有不怎么知道的,有诙有谐,有喜有愁,或幽默,或端肃,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实为五光十色的一道人文风景,叹!

                                      http://61.156.20.1/weifang/mr/18.gif 

    总之,古代文人喜欢用号,这里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周礼》上说,号主要是“尊其名而更为美称焉。”作为一个人的“名”和“字”之外的“号”,往往是文人内心某方面的写照,是文人们最亲密的朋友,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其味无穷。                                       2010.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