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次看《围城》的时候,心中按捺不住的狂喜与惊讶。与观其它文学作品时一目十行涮涮翻书风格截然不同的是,《围城》我则是躲在宿舍一个角落里正常阅读完成的,至于为什么要躲在角落里,我觉得可能是本人私心的真实流露,完全摒弃"奇文共欣赏"的学习宗旨,宗尚“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阅读精神。
围城中那些精妙绝纶的比喻,常用词语的活用,寥寥数笔,三言两语,便使我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真正领略到了汉语文字的丰谵粹美。可以说《围城》直接导致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和大师,那就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
钱钟书生于二十世纪初,周岁那年“抓周”抓到一本书,故取名叫“钟书”。钱钟书一生也总算对得起这个名字,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清华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就连上课的时候也手不释卷。凭借其惊人的知识记忆力,博古而通今,贯穿中外。
就一个作家而言,要谈他的人格和气质,应先从他的写作态度谈起。通观“围城”、《谈忆录》、《写在人生边缘》,钱钟书完全是以一个边缘人、局外人的角度,带着一种业余爱好者的随便与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智慧幽默。钱钟书的作品,独特的语言可谓其最大的优势,钱钟书的语言大多具有永恒的时代特点,即便我们今天读来亦会感同身受,例如“科学家像酒,越老越珍贵,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可恶,比流产更让人心力憔悴”。
除了语言的造诣,钱钟书的作品在表现知识分子方面也很独到。有人说鲁迅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灵魂,张爱玲表现了三四十年代都市男女的灵魂,钱钟书则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真相,当然这里的知识分子不是指全部知识分子,此话不假。那些比较卑微和自私的知识分子,钱钟书把他们卑微和自私的一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反思,于作品《围城》中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作家近现代作家和学者,钱钟书做到宠辱不惊,虚怀若谷,拥有的是平淡朴实的人生,但是不平淡的却是他的学问与成就,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