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没心没肺活死人
(2011-03-01 20:26:53)
标签:
竹林里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杂谈 |
分类: 良心良语 |
连日来,晚上九点多便入睡,早上一睁眼已经七点多了。昨夜似乎做了一个梦,还醒过一次,具体情节都忘了。
白天便喝酒,跟生人熟人喝。
不谈人生,不谈政治,不谈风月;只谈酒。
今天傍晚,儿子说:“你今天中午没有给我做饭!”;妻子说:“你不管孩子,又灌黄汤了!”
我自问:还有没有心和肺?
今年正月初七,青州的同学来寿光玩。班长约了好多人,其中有我比较崇拜的诗人。
酒席上,我跟诗人彼此非常激动。遥想当年,他狂放如我。从SGZX离开时,他也有雄心壮志。今天,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仍然不满足(这一点,是我臆测)
席间,他谈到,“我们现在缺少魏晋风度”。
我不可置否。
魏晋风度?太遥远的回忆了。我床头有一本《世说新语》,通过言语大抵可以窥见魏晋人的风度。当年买这本书读,是为了偿还对某些名流的敬意;现在重读,尽管前人的风度很令我景仰,但忽悠的成分居多,“简傲”、“狂狷”简直是做样子,有些名人的“德行”更是不可思议。
鲁迅先生以为,“魏晋风度”与“药”“酒”不无关系。这是从“物质层面”上分析,其实,魏晋的名流的“精神生活”才铸就了其“风度”。
当今之世,不乏魏晋风度:信仰缺失,虚无的“玄”学盛行。许多养生家之所以能够霸占讲坛,就是因为人们的这一心理。我们没有能力让这些大师们体察民生疾苦、说真话,但至少有“三不”:不听、不看、不信。有漫画家的作品很有意思:酒店、理发店、私人诊所、花圈店形成一条龙,其实,中间应该有一家“养生店”更合适。
当今之世,读书人从来不安生。一是将现代的生活穿越到古代,二是用古代的生活来比照现代。这两种思想催生了许多讲师。有些烂得发霉的东西,大师们可以酿酒;有些酒样的作品,大师们可以提炼成可口可乐。其实,魏晋名家都有一个习惯,喜欢诠释古人的作品,而且越“另类”越好。但他们似乎缺少第二种功夫。因此,现在不缺乏魏晋风度,只缺乏魏晋“风骨”。那种不执着于物,让人的天性、创造性奔放的空气和土壤,是最缺乏的。
钱,从来不是影响风度的东西。孔融可以偷梨,王戎可以钻李,这不能以简单的“吝啬”贬之。今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先瞧不起孔方兄的,应该是魏晋时代的名流。那个时代的人,耻于谈钱,不管清高或迂腐,他们勇敢的将钱比作“阿堵物”。现代人,宁愿被钱堵死,也不觉得胸闷。我的诗人朋友曾经很自豪的告诉我:他一年可以轻易赚取十万多。但,我仍以为这不影响他的才子风度。
钱可以赚,但别让钱成为生命的主旋律。
魏晋人离不开钱,这一点我可以肯定。竹林七贤如果连酒和乐器都买不起,绝对没有在竹林里喝酒奏乐的雅兴。
魏晋名流更自我,他们将个性与当时的共性对立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名片。那个打铁的嵇康,虽然不能称得上是养生家。但至少他不会倡导人们“辟谷”、吃“绿豆”;那个不喜欢评价别人、品评时事的阮籍,也并非不通世事。只是被时局吓破了胆,怕“敏感”。即使是从政,他们也注重“政绩”与“学问”。以此看来,今之人与魏晋名流相去甚远。
魏晋人崇孔的少,貌似崇庄的居多。熟读一本《论语》,是很难贴上“魏晋风度”的标签的;仅仅会诠释《道德经》、《庄子》,也很难披上魏晋名士的“风衣”。魏晋名士张扬自我,其奔放的个性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魏晋名流,于乱世中不汲汲于富贵,能于“和谐盛世”洞察“死生之大”,那一两声虚无的“叹息”,已成为遥远的绝响。
如果有一个红颜知己的公主,我宁愿当王维;如果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我宁愿隐居终南山。我厌倦了时事,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只能当一个不闻不问没心没肺的活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