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庞中华:中国硬笔书法技术第一人

(2009-07-14 14:39:14)
标签:

中国硬笔书法

字帖

庞体

杂谈

分类: 赤膊锻剑

(原创)庞中华:中国硬笔书法技术第一人

我自83年开始有意识的练习硬笔书法,那时炭素墨水刚刚开始使用,用钢笔临摹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钟绍京的《灵飞经》,在阳光映射下,那些洋溢着墨香、熠熠生辉的灵动笔画使我惊喜万分:原来用简单的钢笔也能尽显毛笔的风范!那阵子,我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快意。发了疯似的临摹,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渐渐的,我开始没命的折腾:自己用红圆珠笔画出九宫格,将唐诗三百首抄录了三遍,那些厚厚的“字帖”被同学们视为珍宝,我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喜欢上了唐诗。

84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庞中华先生的字帖。我倾尽我的财力,买了一本。只粗粗“读”了一遍帖,便一挥而就。我当时的感觉是,庞先生的书法“程式化”气味太浓厚,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删繁就简、去精取粗,简化为硬笔技术。那千篇一律的线条、状若算子的布局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于是我舍弃了庞体书法,重新用钢笔临摹晋唐碑帖,但在高中阶段主要临摹楷书。高中毕业后,我喜欢上隶书,特别是战国、秦汉早期的隶书,如“刑砖铭”(死刑犯在狱中砖石上刻的绝笔)、“竹简”、“帛书”等,我醉心于这些并不成熟的隶书中的“古拙、飘逸”,不知不觉渐入“魔道”:一味求怪、求野,忽视了用笔。1989年,在首届“山东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我凭借“狂怪”的隶书获奖。此后两三年,我的书风与传统渐行渐远。

当然,我也不敢轻易将庞体打入另册。毕竟,庞先生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名动海内外,我的最高级别不过是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比人家差了十万八千里!可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参加工作后,我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了大量毛笔字帖、钢笔字帖,我喜欢上了“沉着痛快”的米芾的“刷字”,喜欢上了湖北女书法家张秀的正楷。那些名气远不如庞先生的书法家,令我眼界大开,纠正了我学书的偏差,拿着他们的字帖跟庞先生的相比,优劣立判。我越来越坚信:庞先生是中国硬笔书法技术第一人,绝非硬笔书法艺术第一人!我也曾欣赏过比庞先生更早的丰子恺的手迹,字如其文:平淡、简约、犀利。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钢笔书法跟毛笔书法一样,功夫在字外。读书,字便缺少了儒雅的书卷气息;不知变通,字便充满匠气、呆气、腐气!

庞先生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书法教程”、“中华硬笔函授学院”培养了几十万像庞先生一样的书法技师。让“硬笔”书法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如果没有庞先生的《谈谈学写钢笔字》,中国硬笔书法的春天可能会迟来。庞先生是开一代新风的先锋,绝非一代宗师。

我与“庞体书法”结缘两次。高考预选时,我大约总共用了半天时间潜心、耐心修习庞体,那种“规范、美观”的字体赢得了阅卷老师(王某)的青睐,50分的作文我得了55分。是庞先生让我跻身于高考队伍;参加工作后,只要有手抄报、黑板报之类的工作,我也“请”庞先生帮忙。我学庞体就像学自行车,一次学会终生不忘。就是刻钢板,用“庞体”也省力!我靠这种“技术活儿”,吸引了不少眼球,真是惭愧啊!渐渐的,我写板桥体、瘦金体、欧柳颜赵体,同行们不感冒;只要写“庞体”,同行们便叫好。

近两年,我也俗了一把,为了照顾“孔方兄”,我冒着枪林弹雨办书法写作培训班。学员层次不一:有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有高中同学。而家长们则瞪大眼睛想看我“点石成金”的手段,选字帖是一个大难题。我忽然想起久违了的庞先生。去书店一瞧:庞先生的字帖真是抢手货,每次都缺货。看来,这次跟庞体结缘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我从“八种笔画”开始按庞先生的思路向学生传授技术的同时,内心很是不安:如果庞先生不当评委,将来这些孩子们的书法作品,至多获三等奖!“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庞的“技术活儿”,并非上品;“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创我者生”,庞的书法已是俗品,再学、再似也是俗品中的极品,从“俗品”中也难创出“雅品”来。

我还得由衷的感谢庞先生。毕竟两次结缘,他都无形中帮了我这个狂妄无知后辈的忙。因此,我无力也无心去撼动他“第一”的宝座。但须将“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改为“中国硬笔书法技术第一人”。

【附】参考链接:《庞先生,别拿自己当老大》http://www.shxw.com/yingbishufa/2008/0626/article_19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原)一秒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