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铁证可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标签:
拍卖中国日本琉球国志略使琉球杂录钓鱼岛海国志文化 |
http://www.sinovision.net/attachments/2010/12/20/9790551484d0f61f88d954.jpg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明朝使臣陈侃,还是同舟的琉球人,都是以“古米山”作为抵达琉球的标志的。使船自中国福州启程,经过数岛“针路”,日夜兼程,直奔琉球,故有“过”之疾;而一见到“古米山”,琉球人雀跃是因为舟船已进入琉球海域,故有“达”之喜。因此,先前所过四岛明显不属于琉球。
然而,陈侃一行的册封使船当晚并没有能够在古米山停泊。由于海风骤变,使得船难以靠岸,船上诸人又不听掌舵人言,以致使船漂离失所。5月16日晨起,虽已风平浪静,但四望惟水杳无所见,全船人甚是忧虑。于是,陈侃令人爬上桅杆察看,那人说远处有一山巅微露。陈侃便问琉球人,琉球人答曰:“此热壁山也。亦本国所属,但过本国三百里,至此可以无忧。若更从而东,即日本矣。”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亦本国所属”和“若更从而东,即日本矣”两点。第一点,琉球人是对照11日见到的“乃属琉球”的古米山而言,故用“亦”字。第二点,热壁山是琉球国与日本国的界山,过了热壁山往东便是日本国。关于第二点,陈侃在“为出使海外事”的题奏中还特别作了说明:“漂过琉球国交界地方,名曰热壁山。”
从陈侃记录的文脉中可以看出,在作者的意识中,十分明确地将包括赤尾屿在内的海域视为大明属地。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使臣的记录。1722年,副使徐葆光在其著书《中山传信录》“针路”一节当中这样写道:“琉球在海中,本与浙闽地势东西相值”。接着,徐葆光又引用了琉球国大学者程顺则所著《指南广义》的“针路条记”:
福州往琉球,由闽安镇出五虎门,东沙外开洋,用单(或作乙)辰针十更,取鸡笼头(见山,即从山北边过船。以下诸山皆同),花瓶屿、彭佳山;用乙卯并单卯针十更,取钓鱼台;用单卯针四更,取黄尾屿;用甲寅(或作卯)针十(或作一)更,取赤尾屿;用乙卯针六更,取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用单卯针取马齿,甲卯及甲寅针收入琉球那霸港(福州五虎门至琉球姑米山,共四十更船)。琉球归福州,由那霸港用申针放洋,辛酉针一更半,见姑米山并姑巴甚麻山;辛酉针四更,辛戌针十二更,干戌针四更,单申针五更,辛酉针十六更,见南杞山(属浙江温州);坤未针三更,取台山;丁未针三更,取麻山(一名霜山);单申针三更,收入福州定海所,进闽安镇(琉球姑米山至福州定海所,共五十更船)。
括号里的内容都是徐葆光加的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其中的两处。一是注明了姑米山为琉球西南界上的镇山,这就清楚地说明,中国和琉球的分界是在赤尾屿和姑米山之间。二是注明了归路上的南杞山属浙江温州,也就是说见南杞山就等于进入了中国海域。
4、日本历史文献《南岛志》和《冲绳志》
1719年,日本琉球学研究的先驱新井白石在其著作《南岛志》的“地理”部分中,以大岛为琉球国北界,鬼界岛为琉球东北极界,波照间岛为琉球南界,与那国岛为琉球西界。而1878年日本出版的《冲绳志》卷一的“地理志”中也写到,琉球诸岛,西与福建泉州相对,西南与台湾岛相接,东西与太平洋相连,大小三十七岛(包括冲绳本岛),冲绳为其首府。同时也注明波照间岛为琉球南界,与那国岛为琉球西南界。
以上史料表明,琉球的属地从来就不包括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
而1785年日本出版的著名兰学者林小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更确切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此书共有五张制作精细的地图,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琉球国及其属地皆用橙黄色,邻接琉球的日本部分用淡墨绿色,而邻接琉球的中国部分则是用粉红色来表示。以色区分,哪个岛属于哪一国或哪一地区,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在书中琉球国地图上标明了中国册封使船赴琉球国时的往返航线针路,即航线。处于使船前往琉球针路上的岛屿一共有五个岛,依次为:花瓶山、彭佳山、钓鱼台、黄尾山及赤尾山,处于回程针路上的岛屿也是五个岛,依次为:南杞山、凤尾山、鱼山、台山及里麻山。这些岛屿的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部分一样,同为粉红色;而姑米山则与琉球国的部分一样,为橙黄色。从这张地图上也可看出,南杞山是回程路上进入中国属地后的第一个岛屿,反过来也证实了同为粉红色的赤尾山是去程路上最后一个属于中国的岛屿。
清朝汪楫《使琉球杂录》卷五,1683年6月25日条:“见山,应先黄尾后赤屿,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或作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于何辨?’曰:‘悬揣耳。’然顷者恰当其处,非臆度也。食之复兵之,恩威并济之义也。”
还有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后海行日记》1720年2月20日条:“是日,海水见绿色。夜过沟,祭海神。”又有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之五记载说琉球:“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界。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东溟。”再有齐鲲的《续琉球国志略》,1808年闰5月13日条:“午刻见赤尾屿。又行船四更五,过沟祭海”。
以上记录所提到的“沟”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琉球海沟。琉球海沟深二千多米,位于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等岛屿之间,东北端与日本海沟相接,西南与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相连,从地理上将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而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却与台湾岛一起,都坐落在水深只有二百米的中国大陆架上。由于大陆架与琉球海沟的深浅逆差,在附近海面上形成一条宽宽的落际,落际处的海水略呈黑色,即所谓黑潮。正如册封使臣记录的那样“去沧水入黑水”。汪楫《使琉球杂录》明确告诉我们,当时中国的船员们都知道此“沟”为“中外之界”,而汪楫本人也加以了肯定,谓“恰当其处,非臆度也”。而且周煌在《琉球国志略》中也同样证实了“黑水沟”就是琉球国与中国“闽海”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