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力转换成能量主要就靠这个特制的轮子
这辆改装车看上去很怪异

开始上路试车了
生于1955年的郑国军,于1985年迷上了“重力能源”研究,并梦想能造出“重力能汽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16年前,他从郑州铁路局火车司机岗位上停薪留职。今年7月25日,郑国军制造的第一辆“重力能汽车”上路测试。16年的执着,造就了郑国军16年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无视权威中,他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然而专家们对于他的这项发明根本不屑于顾,专家感觉这样的发明打破了“物理定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违背了科学法则。
“重力能汽车”上路试跑
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石佛村北边,一个红砖垒砌的院落内,简易的厂棚下散落地堆放着各种零件、机床、电焊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改装后的怪异汽车。该车的车厢已经卸去,车架最前方安置着两个液化气瓶样的东西,后面管线纵横交错,最后端是一个水平安放的传动轴。
郑国军解释,那两个液化气瓶样的东西是液压储能罐,是“重力能汽车”的主要部分,而“重力能汽车”的核心部分在轮子上。
“那两个看上去非常笨重的车轮就是我特别设计的轮式重力能发动机,是重力能汽车的核心部分。”郑国军说。
7月25日下午3点左右,天空着飘着浅灰色的云彩,在这个季节是个少有的凉爽天气。
郑国军仔细地检查过各种设备,麻利地坐进改装车的驾驶室内,先是向液压储能罐充压。
大约2分钟后,“重力能汽车”缓缓启动,几乎听不到机器转动的声音。驶出院子,“重力能汽车”向西行驶,走的很慢,人步行就可以跟上。
按照郑国军的说法,他制造的这辆“重力能”汽车,是个理论实验品,而不是成型的产品,只要能证明“利用重力能,可以让汽车行走”就算达到了目的,而从试验品到汽车成型产品,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要制定各个零配件的标准,轮式重力发动机输出能量测试、安全测试等,对“重力能汽车”进一步完善。
研究从目睹一次汽车爆胎开始
生于1955年的郑国军,在父母和邻居的印象中,从小就喜欢幻想、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17岁在下乡做知青的时候,学会了开拖拉机,并对内燃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5年,郑国军被推荐到一所铁路机械学校读书,毕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做了一名火车司机,从开蒸汽机车到开内燃机车,一干就是10多年。在操作实践中,他发现内燃机就是一个“油老虎”,就萌发了研究开发新能源的念头。
从1985年开始,他研究过太阳能、风能等,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都没有成功。在查阅资料时,他对重力又产生了兴趣,认为重力能在地球上处处存在,如果能开发利用起来,对世界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对人类利用重力的种种现象特别的关注,比如打桩机、压路机、重力坝、滑滑梯、惯性车等等,但他研究来研究去,一直找不到利用重力做动力的突破口,深深陷入困惑之中。
1988年的一天,他如往常一样,把火车开进河南忠义车站时,看到路边一辆载满货物的东风汽车轮胎爆破一只,车身倾斜在哪里。突然心里有了灵感:“车辆及车上的货物产生的重力会全部作用在车轮上,能否对车轮进行特殊设计,把这种重力转换成动力,推动汽车行驶。”
从此以后,他就开始进行“重力作功与路径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有空就往图书馆、书店跑。出车时,带上书籍,抽空儿研读,有了想法,或发现有价值的资料,随手记在本子上。并对“轮式动力能发动机”的设计构想进行一次次修改,一遍遍演练推导计算公式。
1990年,他拿出家里积攒的五六万元开始制作“轮式重力能发动机”样机。没有材料,他就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车圈,自己动手加工配件,对每个部位反复琢磨、演练、计算、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想起一个新思路他就马上在图纸上画,在地上画,在手上画,做小模具验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重力能汽车包括初始动力系统、重力能转换系统、蓄能器和新传动系统。”
对于“重力能汽车”的原理,郑国军介绍,“‘轮式重力能发动机’重点是在车轮的设计上,在车轮中相对偏心的内毂和外毂之间安置有六个液压油包。汽车借助初始动力启动车辆,当某个液压包旋转到车轮下方时,车辆的重量就会压到液压包上,变重力为动力,使液压包产生能量,并储存到液压储存罐中,储存罐中的能量反过来又驱使汽车前行。”
按照郑国军的说法,他的“重力能汽车”在理论上有几项创新,首先变耗能大的直接运动重物做功改变为运动较轻的液压包运动,节能效果明显。其次,把垂直上下的重力做功形式改变为一种旋转式的重力做功形式,扩大了利用重力做功的使用范围,所有的旋转机械都可以使用。另外,重力向下的方向,通过新的位差变化,可以改变为一种任意方向的力,开创了重力做功的新纪元。
16年执着的生活方式
在研究“重力能汽车”的过程中,郑国军还附带地发明了节油50%汽车技术、多功能折叠自行车、便携式餐煲等五项国家专利。
在1993年前,作为火车司机的郑国军日子过得很富足,在当时工资就有2000多元。为了全心全意研究“重力能汽车”,毅然办了停薪留职手续,选择了上大学继续进修,并开始了长达16年的“重力能汽车”研究。
郑国军的妻子用“疯狂”两个字来评价他的“重力能汽车”发明生活。为了找又省钱又合适的配件,郑国军成了中原区数十个废品站的常客,那个废品站收有什么零配件和什么钢材,有时他比废品站的老板都清楚。
郑国军不分昼夜,满脑子就是四个字“重力能源”。节假日,别人休闲享乐,与他无缘;朋友相聚,喝酒聊天,与他无缘;与家人分享天伦之乐,与他无缘。他每天除了吃饭,不分春夏秋冬,就是研究。平时,他常常是夜里两点睡觉,四五点醒来,每天休息二三个小时,入睡就在梦中,就在幻想中。
“谁要是惊扰了他,他六亲不认。就因为这,我们还差点离婚。”郑国军的妻子周女士说,“那是1998年4月的一天,早起8
点郑国军正躺在床上,构想“轮式重力能发动机”内部高压系统一个连结方案,我下班带着车间的几个同事来家串门,说话声打断了他的思路,他怒从心头起,不可遏制。他推开集研究室、卧室于一间房的单扇门,声如炸雷:‘说话,出去说话!’,当时我和同事惊得目瞪口呆。同事们转过神来,很无趣地走了。从此,再未进过我们家。看到这个情景我非常恼火,同他大吵一顿,2个月没有理他。”
郑国军说,经过不懈的努力,2001年终于获得了“重力能汽车”国家专利,但倾注了他近20年心血的这项发明,从图纸走到实际应用中的道路却异常的坎坷和漫长。
“现在像我们这种非职务行为的发明人,在国内有一批人,但非职务行为发明人的发明转化率非常的低,这其中有非职务行为发明人的原因,许多发明人搞发明只是出于兴趣,发明没有针对性,也没有过多考虑其实用性,没有与社会和企业形成对接。”郑国军说,“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另外一方面许多发明没有实用性,我觉的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出面建设一个信息平台,这样发明人可以了解社会需求,企业也能便利地了解到各项发明,利于把发明尽快地转化成产品,早日进入生产领域。”
郑国军认为,他的“重力能汽车”虽然经过他20年的研究,但转化成产品却充满了磨难。主要原因是国内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发明信息平台,发明者没有展示发明的机会。"
2005年之前,郑国军只是设计出了“轮式重力能发动机”,并没有想制造“重力能样车”。然后他去找汽车制造方面的专家,但专家们对于他的这项发明根本不屑于听他解释,他们感觉这样的发明打破了“物理定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直接找专家论证这一步走不通,郑国军只好自己试制“重力能汽车”,用事实来说话。2005年,侯先生开始介入“重力能汽车”的试制,他不懂技术,只负责外联和引资。当年12月29日,一家企业投资数十万元,让郑国军试制“重力能汽车”,到2007年5月,那家企业的老板看“重力能汽车”试制没能完成,便放弃了,不再继续注资,“重力能汽车”试制再次陷入停顿状态。
大约停顿了几个月,侯高潮又从北京引进来一部分资金,继续“重力能汽车”实验。
“
最近两个月,我们对重力能汽车已经试跑了几次,最远的一次行驶了大约有5公里。”侯高潮说,“听说重力能汽车可以上路,已经有几家投资商主动找到我们,要合作开发这一发明,现在我们与投资商还处于互相考察阶段,与哪家投资商合作还没有确定。”
郑国军也称:“虽然样车现在造出来了,通过上路试跑也证实了重力能汽车的可行性,但由于还要对其零配件、设计进行完善,对重力能汽车的各种数据进行测试,包括性能、安全等标准,工作量很大,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最终完成重力能汽车的试制和生产。”
是否违反物理能量守恒定理之争
曾在北京交通大学担任过副教授的王旗先生称,郑国军的发明和理论我仔细看过,其实郑国军的发明并没有违反物理能量守恒定理,他只是巧妙地利用了重力,把自然界存在的重力转化成能量,应该属于新能源。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刘福生,7月25日--26日,利用两天的时间对郑国军的发明进行了现场考察,对其原理和设计理念认真地进行了了解。他告诉记者:“这个发明太绝了,巧妙地把重力上下做功改变为旋转做功,然后把重力能转化储存。”
对于郑国军的重力能汽车发明,更多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个发明时反科学的,根本不可能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位专家表示,郑国军对科学的执着是应该肯定的,但这样一项发明是违反物理学的基本定理的。世界上万物都会遵守这些定理,不可能被打破。
郑州某中学物理老师魏国军称,原来也有人搞过利用重力的机械发明,但最终不能成功。“我认为这样违背了起码物理学规律的发明不可信,目前从事所谓”永动机“研究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痴迷者,不懂科学非要造永动机,另一类则是纯粹为了骗钱而制造噱头。”
哈尔滨工程大学专家王波则表示,世界上万物都会遵守这些定理,不可能被打破。他原来就听说过郑国军在搞这项发明,他对科学的执着是应该肯定的,但总感觉打破“能量守恒”定理的事情不太可靠,是违反科学的。物理学指出,重力是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所谓“四两拨千斤”或“避重就轻”,是指通过把运动的形式由直线运动改变为旋转运动,可以达到省力的效果。但必然带来的后果是运动距离的加长,使得能耗保持不变,而决不会发生该“发明者”所呓想的节省能量的效果。即世人皆知的“省力不省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