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分析
2008年高考作文已经尘埃落定,暂告一个阶段。回过头来,细细思索,笔者希望能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寻找命题者的意图和一定的规律,对高考的走向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为此,我们不妨抽取几个不同省市,看看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特点:
1、讲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话题。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妨回顾一下历史:过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往往是畏惧而心生寒意,于是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人们往往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为目的。当人类最终受到自然的报复后,才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和谐相处!这种思想的转变在去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体现,如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两卷很明确地诠释了这样一个信息: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我们生长之根,是人生命的源泉,对于这样一个关乎我们生存的因素来说,它的好坏,它的优良,直接影响到我的生活的质量。那么,对于自然,我们不仅应该敬畏它,更应该保护它,与它和谐相处。如果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如果破坏了自然自身的发展状况,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浙江卷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也越来越严重,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往往过度注重城市的工业化,而忽视了它仍然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于是,城市的灯红酒绿,城市的人满为患,又加剧了城市的畸形发展,于是,远离了乡村,远离了自然!乡村的气息,自然的气息,完全在这样的“发展”中消失殆尽。
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在写作中,我们既可以谈和谐带给人与自然的好处;谈只要认识到了二者的关系,于我们的生活、生产才有更大的利益;当然,可以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恶果,进而呼吁人类要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仅仅只是谈论这样一些话题,显然在深度上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拓展思维,如城市的繁荣,却带来了与自然的远离,触摸城市,感受到的是一座座无生命的钢筋水泥,更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加剧。如果把主旨定义在这里,通过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探索人类的心理情感,我想,在立意上会获得高远及深刻的赞叹!
2、讲人之常情
和往年相比,去年的许多高考作文题也多了对考生“人之常情”的考验,如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四川卷“坚强”以及天津“人之常情”。何谓人之常情?一般看来,即为人所普遍存在的某些感情,如帮助、羡慕、内疚、友爱、鼓励、喜悦、见义勇为、与人乐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由此可见,所谓的人之常情,应该指的是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体会到,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强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于课堂和书本,应该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去学会关怀他人,体贴他人。如果平时只知道在课堂内、书本上下死功夫,缺乏一份“课堂外”的功夫——不观察社会,不关注他人,对人间百情、世间百态处之漠然,只知卷头上用笔,不知用心,那么,也难以写出上佳的作品。
上面几省市的作文卷,无论是“带着感动出发”。还是“举手投足之间”,抑或是“坚强”,它们都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从关注人的表象,进而关注人的内心,人的心灵。本质上说就是真实的感情,健康的情感!这也是教育界一再认识到并反复强调既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要注重素质教育,但囿于应试教育框架的约束,许多中学重课堂内,轻课堂外;重文字的表达能力,轻文字所表达的东西——对他人关注,以及建立在这种关注之上的、人所本应具有的真情实感。
当然,文字的功夫应该考察,但更应该考察的,则是蕴含在这些文字中的人性。关注生活,感悟社会,贴近自然,关心他人,为应该感动的人和事感动,对应该愤怒的人和事愤怒,知道牵挂小草,牵挂小鸟,为露宿街头的流浪孩子冷暖操心,为遭受不幸的他人落泪,这些本就应该是人性的自然表露,本就应化作文字,但并不仅化作文字。
在具体的写作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如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它是一场灾难,但在这场灾难中,人性得到了集中体现。大灾面前,人性的崇高与美好,这些平素经常被遮掩、被忽视的东西,集中展示在人们眼前。由此,许多人忽然发现,原来人的情感可以如此丰富、如此细腻、如此崇高、如此复杂。当然,这种“人之常情”不必等到大灾大难降临才突然被发觉,而是在平素的生活中就能被观察,被触摸,被感受,只有这样,人生和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有理由相信,去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对今后高中作文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学校、教师注重学生“课堂外”的功夫,让多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内心情感。
3、讲自我与世界
过去,我们常常受到这样的说教:你要把握自我的成长经历,你要关注自我的发展方向……诸如此类的话题,是的,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关注的话,哪里还有什么资格把眼光投向他人的呢?不过,去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眼界,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不妨把眼光投向“他人”,投向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周围的人或事。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重要的多同时也难的多,我们何不换位思考,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何不把眼光也放在他人身上!而实质上,在了解他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应该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每个人的心底都应闪烁着一只眼睛,一只不断审视自己的眼睛。
去年的上海卷“他们”及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就是在这种理念下的具体体现,“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写那些让你感动、让你牵挂、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写出对他们高尚行为的赞颂,写出你对他们的真实情感。他们可以是抗雪灾的英雄,是传递火炬的人们,是顽强面对地震的人们,是那些为了大众而付出生命的人,是那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也可以写农民工、写弱势群体……无论是上海卷,还是广东卷,都提倡对社会的关注,都在谈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可见,去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外部世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出有思想性的文章。
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出题呈现出的新特点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去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考生自由驰骋。
4.命题风格:紧扣整体趋势,地域特征存在。
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往往会与全国的整体风格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往往能够反映考区的思想状况与经济水平。从命题形式上看,各地考题的延续性更为明显,纵观近两年的考题,上海、江苏等地采用的均为命题作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海南等地采用的均是材料作文,四川、山东仍然采用话题作文,其余等地则年年有所变化。从要求上看,有些考区特色鲜明,如湖南卷连续多年对文体都提出强制性要求,浙江卷近三年的考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考题或在题目中、或在材料中、或在要求中蕴含着“情感”。
第三部分:2009年高考作文立意取向预测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未来的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无外乎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不止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惟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就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去年重庆作文题目“在自然中生活”及浙江作文题目“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很明显地打上“自然”的烙印。二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掠夺!在自然中保有心灵的清纯和快意。那么,对2009年考生来说,这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社会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作,那么,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亦如此。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时事,必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去年四川作文“坚强”,上海作文“他们”等,应该看成是与热点关系紧密的题目,体现出现实的主题思想。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一直都是一个热点,一直深受关注,特别是去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特别多,如南方大雪灾、圣火大传递、火车大碰撞、汶川大地震等事件……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视野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关注这些事件;如果我们只是把文章角度放在写“古人”,满篇全文与“古人”对话这些方面,怎能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又怎能体现出对未来的想望?所以,考生如果希望在作文方面获得好成绩,除了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对国事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远离现实、比较虚的题目,恐怕不是高考试题所需要做的。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去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呈现出一种“换位”思考的趋势,从过去过重强调关注自我这一角度,转向于要学会关注他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关注他人而已不注重自我了,也没有绝对化,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去年天津卷“人之常情”、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广东卷“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等,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他人,引导学生全方位关注人性,考查考生对人的生存态度、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体验的认识,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可以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