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造世界最大望远镜 口径面积达30个足球场
(2008-09-27 03:38:44)
标签:
杂谈 |
核心提示:本报两名读者9月26日一大早与记者一起抵达北京,当日中午,在新浪网和首都科学讲堂的组织下,又奔赴远在百公里之外的国家天文台密云监测站,去欣赏神七划过天空的美丽弧线。虽然由于天公不作美,在两个观测时间都没有看到神七身影,但在那里她们依然很兴奋,因为她们看到了接受嫦娥一号数据信息的面积达5个篮球场的接收站,看到了有着尖端水平的数据处理系统,还听到了两个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将建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探测火星的“萤火一号”也将于明年发射。
早上蓝蓝的天空让她兴奋
9月25日晚上,在从郑州出发前,国家天文坛观测“神七”活动的主办方首都科学讲堂工作人员打电话给记者说,时间不好确定,如果天气不好,活动还有可能取消。听到这一消息的本报读者杨馨倩着实沮丧了一阵子。火车快到北京时,天气特别晴朗,刚刚爬出地平线红彤彤的太阳几乎映红了整个天空,煞是好看。杨馨倩高兴跑过来说:“叔叔,今天天气很给面子,观测神七应该没有问题了。”
国家天文台的崔辰州博士担任了这次活动的讲解员,他首先为大家上了一堂观测卫星的常识课。“只有在傍晚和黎明才能观测到卫星,因为卫星发射光,只能借助太阳光才能实现,而深夜太阳在地球的另一面,照不到卫星上,我们也就无法看到卫星,所以这次观测神七活动安排在9月26日傍晚进行。”
神七两次掠过北京上空
在去国家天文台密云监测站的路上,参加此次活动的网友们开始议论,在国家天文台看到的神七将是什么模样?看到的是不是和神七形状完全相同?如果在天文台观测站观看神七,是不是也可以看到神七出舱的情况?
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张洪波说,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担负着嫦娥工程的数据信息接受的重任,可以把嫦娥1号传来的数据处理成照片的形式,但不是大家想想的那种望远镜,传输来的数据是用波来表现的,要进行后期处理才能形成照片。虽然口径达50米、高46米的地面接收站的名字也叫望远镜,但它是射电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今天只能用肉眼或者观测站的光学望远镜来观测神七了。我们观测到的神七也就是一个移动的小亮点。”
“按照神七的运行轨迹和速度,到达北京上空的时间为9月26日的18时15分,大家能观测到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五六分钟,”崔辰州博士说。
不到18时10分,杨馨倩和其他3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就开始仰望天空,寻找神七的身影了。崔辰州博士望望还没有落山的太阳说:“大家不用看了,像神七这样的卫星亮度为四等或五等,而比神七量的多的负4.7的金星还没有出现,怎么会能看到神七。神七再次掠过北京上空要等90分钟,也就是19时50分左右。而19时55分左右,是神七和北京距离最近的时候,此时神七的运行应该和18时15分一样,从西北方向来,运行至正北方向,最后向东南方向飞。”
时间到19时30分,天空还是非常晴朗,有成千上百颗星星在闪烁,在场专家和科普人员均表示当时情况比较适宜观测,但10分钟后,天空西北部出现一层云层,一直到19时50分,神七运行到肉眼能观测到的高度,云层仍然没有消散。19时52分时,天气依稀可见一颗星星在移动,当时不少人发出欢呼,以为那颗星就是神七,但国家天文台的崔辰州博士立即解释,这个运转轨道不同,不应是神七。
一直到19时56分,神七逐渐离开北京上空,云层没有消失,云层完全遮蔽了神七与到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的网友们见面。
我国将建世界最大望远镜
在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的院内,还有一台正在试验的射电望远镜。张洪波说:“我国将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个是为最大射电望远镜制造的模型
。”
张洪波介绍,将要建设的“FAST望远镜”预计明年底开工、6年内建成。这个投资6亿元的项目,将利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一处最大、最圆的喀斯特洼坑,造出世界最大单口径望远镜,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张洪波自豪地说,这台将要建设的射电望远镜单口径达500米,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单口径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我国探测火星的“萤火一号”将于明年发射
张洪波还向来参观的网友们透露,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还将为火星探测工作做贡献,担当数据信息接受工作。
据介绍,作为位于地球外侧最近的一颗行星,火星和地球的最近距离567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有4亿公里,现在认为它有稀薄的大气,也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它依然是人类至今未能到达的神秘领域。2007年4月,中俄两国总理举行会晤,签署了火星探测项目合作相关文件。按照任务分工,中国火星探测器由上海航天局负责总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