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情感方程式》经平顶山晚报连载后,很多读者为之痴迷。该小说作者赵玉坤就是咱鹰城人,是一名下岗职工,后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找到一份临时工作。2月27日上午,笔者在体育路中段他的家里采访了他。
从小喜爱文学
赵玉坤个头高高的,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很有些文人气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以前是个下岗工人……”赵玉坤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
今年是赵玉坤的本命年,他整48岁。赵玉坤说,他现在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这是他去年2月份找到的一份临时工作。之前,他已在家“吃老本”多年。
赵玉坤从小就喜爱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闲暇时,常以阅读为快。“我看小说有个特点,不仅看故事情节,还很关注小说的情节勾画、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甚至心理描写等。”
赵玉坤并不知道,他对小说有意无意的关注,为他今后从事创作奠定了写作基础。“1998年,单位效益不好,我就开始在家休息……”没多久,赵玉坤到深圳帮朋友管理公司。2000年,因母亲身体不好,他回到了家乡。
2003年,母亲的肝硬化稳定后,赵玉坤空闲时间多了,渐渐觉得无聊起来。于是,他买了电脑,开始上网看新闻、进论坛等。“有一回,我在网上看到一篇网络小说,觉得写得不怎么样,便想自己尝试一下。”起初,赵玉坤一分钟只能打七八个字。打字速度提高后,赵玉坤开始文学创作。“我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八栋楼》,修改到22万字的时候,被儿子误删了。”这部小说赵玉坤历时半年写成。增删数月,成稿后,却被他儿子修理电脑时误删。“当时,我都蒙了,就跟怀胎十月,生个孩子被人偷走了似的。”赵玉坤苦笑道。此后好几个月,赵玉坤都没有写作欲望。
2005年4月份,赵玉坤渐渐从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情感方程式》的创作。每天吃过饭,他便坐在电脑前敲文章,通常一天能写3000字左右。除了买菜、会友,他基本不下楼。“有时,刚钻进被窝,灵感来了,我就赶紧爬起来继续写……”赵玉坤眯着眼笑。
该小说于当年11月份写完,经数番修裁,去年9月15日开始在本报连载。没想到,一炮打响,在读者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争相阅读。有许多读者给本报发短信:“《情感方程式》不错,如果能够改编成连续剧播出,收视率一定很高。”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好多熟人知道《情感方程式》是我写的,都有点不敢相信。”赵玉坤说,不仅亲朋好友,就连妻子看了他的小说,也称对他不够了解。
赵玉坤感叹道:“我以前从没有尝试过写作,却写出一部2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有时,连我自己都觉得吃惊。”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努力做了,就有成功的机会。这是赵玉坤深切的感受。
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情感方程式》在本报连载100期后,由于篇幅太长,本报进行过一次读者评议,征求读者意见是否继续刊发。没想到读者好评如潮,纷纷发短信要求继续连载。“该小说现实性强,就像在身边发生的一样。”“小说写得很好,心理描写很精彩……”本报短信平台连日爆满,一些读者甚至打来电话询问到哪儿能买到这本书……
赵玉坤说,目前他正联系出版社,准备将《情感方程式》尽快印成书,以飨读者。(邢晓蕊王红梅)平顶山晚报2007.3.5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