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万年前,河南是大熊猫的生活乐园

(2006-08-29 08:03:20)

3万年前,河南是大熊猫的生活乐园

 

大熊猫牙齿化石

3万年前,河南是大熊猫的生活乐园

 

许昌灵井遗址发掘现场

 

     位于许昌西北约15公里处的灵井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于1965年,但由于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长期被积水所覆盖,直到2005年6月才得以发掘。8月26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说,在许昌灵井遗址中有重要发现,现场发掘出的一颗化石经中国科学院专家确认是大熊猫牙齿化石,大熊猫化石在中原地区发现,尚属首次。
     大熊猫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许昌灵井遗址内?大熊猫在古代是不是曾经遭到过人类的捕杀?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熊猫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
    大熊猫化石被晚发现了40年

     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于40年前的1965年,说起许昌灵井遗址的发现,不得不提周国兴先生。
     周国兴是谁?周国兴是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先后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现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在我国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参加过云南元谋人的发掘,并得出了元谋人是最早的人的结论。
       周国兴说,灵井遗址的发现非常的偶然。
       1964年时,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的周国兴参加了一个工作队,来到河南省许昌市,主要在许昌市西北约15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灵井砦活动。在灵井砦村西有个由一古水井深挖拓宽成的贮水池塘,挖出的土堆在池塘旁边的地面上。 1965年春,工作队开展植树活动。一天清晨,周国兴在灵井贮水池塘边上挖树坑时,突然感到锹下似碰到什么硬物,挖出一看,原来是一块乳白色的石英石,看看周围均为灰白色的粉砂质土,而这种砂土中似乎不应有这类岩石出现。当时看到这块石英碎片,脑子里突然联想起一件往事。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正是碰上几小块石英石碎片,引起了警觉,认为它们可能是古文化遗存,说不定能找到古人类,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
       周国兴想,现在从粉砂土中出现的这块石英石,是不是也会有点名堂呢?于是我就询问身边一位参加挖树坑的村民:这里怎么会有这种石头,多不多?他告诉周国兴,当地人称这种石头为马牙石,还说这种石头别处不多见,倒是在这种砂土中时有发现。 
 周国兴随即问道:除了'马牙石'外,这里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发现,譬如有没有'龙骨'?此时我身边的另一位小青年说:有'龙骨',不仅有'龙骨',还有'龙齿'。
      当晚,周国兴就到说家中有龙齿的那位村民家里去查访。拿来龙齿一看,原来是马的下臼齿,石化程度相当深,上面还沾着黄色的细砂。后来他发现在灵井砦村几乎家家都存有一点“龙骨” 和 “龙齿 ”。结果发现化石种类还不少,甚至有大象臼齿的齿板。在进一步调查时获知,这种富含石器和动物残骸化石的砂土堆积物来自地表下10米深处。
       周国兴先生的这一发现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对灵井遗址的广泛关注,后来被公布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但灵井遗址被发现后40年才得以开展发掘工作。原因是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致使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长期被积水所覆盖,发掘工作无法开展。
       一颗牙齿化石引出的重要发现

      在灵井遗址西南约7公里的地方有一家煤矿,在2005年的4月,这家煤矿透水,灵井的泉水骤然断流,灵井遗址内的积水也顺着泉眼回流,原生地层才得以裸露了出来。
       很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河南省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于2005年6月起对灵井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工作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李占扬主持。
       “在今年的发掘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颗大熊猫牙齿化石。”8月26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扬向记者展示了这颗牙齿化石。只见大熊猫牙齿化石咀嚼面较为宽大,每边宽度均在2厘米左右,牙面周围较高,中心略低,整个冠面布满梅花点状突起。
        李占扬说,这颗大熊猫牙齿化石是今年6月份,在许昌灵井遗址第五探方内发现的。因为大熊猫在分类上虽然属于食肉动物目,但它的牙齿却很异化,分布有许多小瘤,这些小瘤有对压和研磨功能,已经没有了切割的功能,因此,大熊猫以竹子为食就不足为奇了。按照这些特征,李占扬把化石上的土洗净后,附上标签,       然后把这颗化石带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进一步的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是一颗大熊猫下牙床最后一颗牙齿的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是我国研究大熊猫演化的权威专家,今年8月,黄万波对这颗牙齿化石也做了鉴定,李占扬的鉴定结果得到确认。
       在灵井遗址,除发掘出大熊猫牙齿化石外,可能还发现有大熊猫的肢骨化石,但目前还没有进一步鉴定。       

      李占扬说,这颗化石是化石种大熊猫在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年代大约距今3至5万年,是已知晚更新世(距今12.8至1.2万年)我国大熊猫分布最北的代表,它的发现将晚更新世大熊猫的分布向北推到北纬34°附近。
     大熊猫曾生活在许昌附近森林里

       李占扬介绍,大熊猫最喜欢的栖息地是人迹罕至、具有温和亚热带气候的山坡。竹类植物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但它还兼吃一些果实,偶尔也吃动物性食物,比如竹鼠和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扑食剩下的残留尸体。
       “在整个更新世,南方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长江以南的广柔地区。”
大熊猫当时在中原地区生活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李占扬说,在许昌灵井遗址中,还发现有最后鬣狗、披毛犀、野猪、獾、羚羊、赤鹿、斑鹿、野马、象、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等哺乳动物,这些动物有些已经灭绝,但从这些动物习性可以判处断出当时的许昌灵井一带的自然环境。
        李占扬初步判断,当时灵井一带应该是较干旱的草原灌木环境,湖泊周围有片状草原,吸引了大批野马、野驴等食草动物,远处丘岗地带分布着灌木林(包括森林,还应有小片竹林),便于鬣狗、獾、大熊猫等出没。灵井不远处有嵩山余脉,近处是一片辽阔的丘岗地带。大片的草原和树木,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附近发育的众多泉眼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着充足优质的水源,泉水聚集而形成小型湖泊,这片湖泊里曾埋藏了多少人、动物生生灭灭的故事!现在考证起来已经很难,并且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大熊猫有可能是人类“盘中餐”
       在许昌灵井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大量的石器,而且动物化石和石器在同一地层中分布,石制品棱角锋利,动物骨骼也基本未经冲磨。李占扬分析说,从出土遗物埋藏情况看应属原地埋藏,但也不排除局部小规模的流水搬运。
      而在灵井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骨骼数量高达4261件,石制品2452件,这仅是2005年数量,加上200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已在万件以上,使灵井成为河南境内埋藏旧石器文化遗物最丰富的遗址之一。李占扬从遗物埋藏和出土石器、骨器和大量的碎屑做出了“许昌灵井遗址曾是一处以屠宰肢解动物为主进而加工使用骨器、石器的工作营地”的判断。
       李占扬还分析说,从许昌灵井遗址中出土的骨骼破碎比例在90%以上,头骨、趾骨等数量很少,肢骨、肋骨等便于加工骨器的骨骼较多,说明制作骨器的骨骼有不少是有选择的带入的。
      在早期人类社会,大熊猫不是人类所驯养的动物,但大熊猫却出现在了这样一个“屠宰肢解动物为主进而加工使用骨器、石器的工作营地”内。李占扬说,按照常理来推测,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是,当时大熊猫和鹿、原始牛、野驴等一样,是人类猎杀的对象,然后人类把大熊猫的肉吃掉后,把骨头拿来制作骨器(灵井遗址中发现很多牙制工具)。另外一种可能是大熊猫的遗骨是人类从其他地方捡拾到这里的,大熊猫遭到其他动物的攻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我更倾向于大熊猫是人类猎杀来的。”“大熊猫优质的皮毛应也是古人类所青睐的。”李占扬补充说。
        销声匿迹中原  气候变化是主因
         大熊猫曾经在中原一带活动,但它是什么时候在中原一带销声匿迹的呢?是什么原因让大熊猫退出了中原一带的生活舞台?
        李占扬说,现生种大熊猫现在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南部,而古代的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要比现在大的多。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现生种大熊猫共有2属2种,灵井的大熊猫和哪一种比较接近,或者说亲缘关系上更接近哪一种,只能有待于今后的发现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大熊猫化石种虽然在河南是首次发现,但大熊猫在距今1万年以后仍还在河南境内活动。1971年考古人员就曾在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距今5、6千年地层中发现过大熊猫现生种的上颌骨和牙齿。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距今3000年左右,大熊猫还曾在中原地区有过活动的痕迹。
      李占扬说,大熊猫的减少和最终在河南消失,主要原因是地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而人类的捕杀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推进作用。另外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和农业拓垦等人类行为也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

?/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