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锡磊
张锡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030
  • 关注人气:11,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办起"家庭课堂" 培养出研究生女儿

(2006-08-04 13:11:54)
母亲办起"家庭课堂" <wbr>培养出研究生女儿

母亲办起"家庭课堂" <wbr>培养出研究生女儿

   
 
 
     李艳华是河南省商丘市林河酒厂的一名下岗工人,她发明了一套“归类”教学法,并在两个女儿身上进行了实验。在家庭教育下,两个女儿在3岁时就认识了1000多汉字,并可以自己阅读《安徒生童话选》、《西游记》等书籍。在小学里只读过两天书的大女儿沈颖,9岁时便以高分考入了商丘市实验中学,15岁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今年只有19岁的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纳米材料制备方向录取为研究生,师从中科院院士钱逸泰。李艳华的第二个女儿沈洁(化名)今年14岁,更是一天小学都没有读过,10岁时直接进入初中,三年的初中课程也只读过两年,在2005年考取了省级示范高中商丘市一中。
    李艳华在家教育两个女儿的事情在商丘传开后,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兴趣,纷纷准备效仿,但有教育人士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只可借鉴,但不可盲目照搬。
    一个3岁就能读书的孩子
    李艳华和丈夫沈新民都是商丘市的普通工人,高中毕业后的李艳华又在商丘市拖拉机机械厂技校读学习,毕业后留在厂里做统计工作,工作了几年后,她又自做主张到商丘市电大学了几年图书管理,后被调入林河酒厂图书室。而沈新民则是商丘市无线电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1986年12月27日,沈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沈颖从小就非常聪明,9个月时就学会了说话。虽然当时李艳华一边要在拖拉机机械厂上班,一边还要读电大,非常的忙碌,但她还是对沈颖进行了有意识的启蒙教育。
    当沈颖喊着要吃奶时,李艳华就拿出写有“奶”字的卡片让她认,看见下雨就教她“雨”,听见打雷就教她“雷”。就这样,李艳华每天都会结合生活和孩子的兴趣,教女儿识字,而沈颖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快两岁时,李艳华又为沈颖制定了具体的认字计划,每天教3个字。但沈颖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好玩好动,学习也是几分钟的热度,一旦有病,学习更是无法进行。
    李艳华说,对于这一点,她的心里非常清楚,她认为每天教3个字,是给自己定的任务,而不是为孩子定的任务。所以认什么字,她从来不强迫孩子,而是顺其自然,按照孩子的兴趣来安排。
    “生活的内容很多,教孩子的机会也很多。”李艳华说,如吃饭、上街、坐车、逛公园、购物等等,她时时刻刻在注意着女儿感兴趣的生活环节,借机教沈颖认字。
    在李艳华的家里还摆放着数千张背面是图正面是字的卡片,比如卡片的背面是小孩在哭的图案,正面则是个“泪”字;卡片的背面是个西瓜图案,正面是个“瓜”字。她说,这都是沈颖两岁左右时,她先从收废品的那里买来纸盒、挂历、香烟盒等,剪成一个个方形卡片,然后再把买来的旧书上的字和图案剪下来,和女儿一起把图案和字对号粘贴在卡片上。
    李艳华认为,她教女儿的方式主要是把学习和游戏、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比如在教女儿反义词时,她用瓶子灌满水,让沈颖理解“满”字的含义,然后再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再让沈颖理解“空”的意思;再比如“上”和“下”,在乘公交的过程中,就让孩子理解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沈颖一直都很开心,把认字当成了一种游戏,不知不觉的就上了瘾,有时候李艳华一忙忘了教,沈颖就会主动来找她。就这样,沈颖在刚刚3岁时,就已经学会了1000多个字。
    让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发挥
    识字关过了之后,李艳华就又尝试让女儿掌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沈颖刚3岁,李艳华夫妻就经常带着沈颖去书店逛,并为沈颖买来了大量的图书,还不到四岁,她就读完了《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选》、《皮皮鲁外传》、《舒克和贝塔》等书籍。
    在那时,李艳华家的邻居们经常可以看到,沈颖捧着一本书坐在凳子上,认真地阅读。开始时许多人都不相信沈颖能读懂,就有人有意考考她,便对照着书中的相关章节让她讲,结果沈颖讲的头头是道,让大家非常的惊叹。
    “在吸取知识上,看电视是无法和读书相比的。”李艳华和丈夫一商量把家里的闭路电视也停了,而是给女儿讲大量的故事。李艳华讲故事和其他人不一样,她从来不把故事讲完,而是让女儿顺着故事的发展,把故事补充完整。然后让女儿再把自己补充的部分讲出来。李艳华说:“这就使女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开发女儿的想象力上,李艳华还有一招,教女儿学画画,她教画也和别人不一样,她只指出来让孩子画主要部分,而周围的环境就交给女儿自己去想象。比如画一只猴子,猴子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完全要靠孩子自己去想象。
   
    一个大胆决定:让女儿在家上小学
    1991年那年,沈颖刚刚5岁,父亲沈新民因为厂里的效益不好,就到北京海淀区天创科技公司,做了一名技术员。有一次他和公司副经理李铁民聊天时,得知李铁民的孩子没有上过小学,7岁时就直接上初中,14岁就考上了四川电子科技大学。
    于是他也向李铁民说了女儿在家受教育的情况。李铁民听了沈颖的情况后说,沈颖虽然在家里也受到了一些教育,但很不系统,同时李铁民也介绍了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
    不久后,回到商丘后的沈新民把李铁民女儿的情况讲给了妻子李艳华,李艳华觉的在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错,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也不让女儿上小学了。
    他们的这一决定在亲戚朋友中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说他俩胡来,在压力面前,他们也曾屈服过,在沈颖7岁时,让她到附近一所小学的四年级读书,但由于学校的作业太多,沈颖第一天上学,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还没做完,第二天又起了个大早去上学,脑子昏昏沉沉的,感觉无法适应,就又不上了。沈颖8岁时,去考了一次初中,但那次考试后,却查不到沈颖的考试成绩,沈颖就又回到了家里,直到9岁时以179分的成绩考上商丘市实验中学。
    在做出在家里教育孩子的决定后,李艳华就开始有意识地钻研、摸索,最后总结出了一套把各科知识分门别类,系统整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施教的“归类”学习法。
    李艳华把分好类的各科知识装订成册,或者做成自卡,每天用10多分钟时间教沈颖,然后让沈颖自己复习。
        在李艳华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她整理的“归类教材”,足足有1尺多高。比如在教女儿成语时,他就把成语分为感情类、愤怒类、欢快类等几类;在做作文时,她在注重培养女儿仔细观察的同时,还把作文分成写人类、写物类、事件类等几类来指导。
    而数学教学,她也几乎是在游戏中完成的,比如在家里,她经常和女儿扮做顾客和售货员做一些买卖东西的游戏,让女儿算账。李艳华还常常借用扑克牌、跳棋等游戏工具,让沈颍学习数学。
    李艳华在实施“归类”法教育沈颖时,依然贯彻了顺其自然的原则,结合生活,见机行事地教育孩子。在女儿学自然时,她在自己的小院里种了一写蔬菜和花草,让女儿每天进行观察植物的细微变化,并要求女儿写出观察日记。为了让女儿认识家禽、家畜,她便专门带着女儿到农村去看狗、马、牛、羊等。
    学习地理,李艳华的方法是买来两幅地图,把其中一张的地名覆盖,然后让女儿把写有地名的纸条贴在地图的相应位置。如果实在无法确定,让女儿看看另一张地图,然后再贴。在做这些的时候,李艳华决不勉强,完全是沈颖的自愿。
    当时李艳华还要上班,去上班的时候,她把作业布置好后,就把女儿锁在家里让她做,下班后她再批改。用这种方法,李艳华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教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没有读过小学的女孩考取研究生 
    李艳华说,沈颖在刚进入商丘市实验中学读初中时,也曾出现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刚刚9岁的孩子要骑着车,跑上四五公里上学,原来在家里没有早起习惯的她还要早起。当时对她管的也松,有时候孩子不想去学校,她和丈夫也不强求,到学期结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老师还是对沈颖给出了“旷课太多”的评语。
    到初二时,沈颖就完全融合进了学校生活之中,初中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商丘市一中。
    上高中后,虽然只有12岁的沈颖,个子却长的有1.65米,这时她喜欢上了打篮球,学习开始放松,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10名左右。在高三的上学期的数学考试中,她只考了33分,这对她产生了震动,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早就练就了这样一套本领,好也罢,坏也罢,甘也罢,苦也罢,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我都能让自己笑出来。我不否认,很多的时候,我的笑中有苦涩、有无奈、有泪水,可我知道,笑对人生比哭泣要好得多!”
    从那次数学考试后,沈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数学上,数学成绩也飞速地提高,在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分数提高到了90分,第三次模拟考试时的分数是130分,2002年高考时,她以数学131分,总分576分的成绩被全国重点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录取。
    沈颖兴趣广泛,爱好颇多,各种有益的活动她都参加,在大学期间,沈颖得到了全面发展,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也几乎是每学期都能获得二等以上奖学金,2005年时,沈颖还被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她又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无机化学专业,方向是纳米材料制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于今年顺利地通过了初试和复试,今年6月5日,沈颖接到了通知书,师从中科院院士钱逸泰学习研究纳米技术。
           沈颖的妹妹沈洁已是一名商丘市一高的一名高二学生。她和姐姐一样,小学的学业也是在家里完成的,10岁时考入初中,上了一年后,她因不满学校的学习成绩,重新回到家中,继续接受母亲李艳华的教育,到初三时又回到了学校。
    沈颖没有进小学9岁直接考上初中的消息散播开来后,找李艳华教育自己孩子的熟人就没有断过,因为无法推脱,现在还带着一些。李艳华说,在她带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上的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8月1日,她所带的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去附近一所小学参加了小学四年级的转学考试,竟然考了个语文第一,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李艳华告诉记者:“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高明,只是不让孩子压抑、厌倦学习而已,其实这些大家都能做到,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
    而沈颖的感觉是,妈妈教她,她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学习,好像是玩着就过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