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沙袭击采访车队
按照行程安排,5月9日是穿出罗布泊的日子,告别罗布泊有些兴奋也有些失落,在最后一天的穿越中,大家的话语很少,也许都在思考一些问题。但最后一天的穿越并不顺利,遭遇了进入罗布泊后的第一场暴风沙,联合采访团也几次迷路。
(经历过罗布泊折磨的我们异常的憔悴)




凌晨2点我们还在工作
经过一天的极度颠簸,5月8日一到宿营地,大多数采访团的成员就很快进入了梦乡,本报的几位记者却不能入睡。
5月8日晚,到达宿营地已是11时,本报后方编辑部还在焦急地等待着来自罗布泊的消息,本报的几位记者不敢放松,在车上就开始构思稿件的结构,车一停下,就急匆匆地打开电脑撰写稿件,等稿子写好,已是5月9日的凌晨零点30分。当时已经起风,本来就不稳定的卫星电话信号便的更差,向后方发稿时,采访团领队、本报副总编石大东几乎是在对着卫星电话吼,本报的几位记者则围在他的周围挡风,当时想也许这样信号会好一些。
稿子发完后,我们还没有从写稿的状态中走出来,就又兴奋地聊起了穿越罗布泊后,如何把采访团所经历的一切告诉给郑州的读者,直到凌晨2时,才开始安装帐篷睡觉。
采访团遭遇大风暴
也许罗布泊要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许是罗布泊想对我们进行最后也是最严酷的考验,5月9日,天还未完全放亮,大风就卷着漫天的黄沙赶来,风声很大,如发出如鬼哭的声音,把帐篷吹的摇摇欲坠。
从梦中惊醒的队员们赶紧收拾行囊,继续赶路。风力在继续加大,风声也越来越大。沙子见缝就钻,直向车里灌。风卷着黄沙,如闪电一样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四周就像立起了土墙,能见度只有两米。更为可怕的是,沙丘也在快速地移动,本来是路的地方眼看着堆起一座一两米高的沙丘。
要从车上下来,要尝试几次才能成功,下车时,害怕风把车门刮掉,要把车门调整到背风的一边,还要紧紧地抓住车门的把手,慢慢地打开,然后跳下。
在车下,大风吹的人很难站稳,沙子也到处乱钻,鼻孔里、耳朵里,全部被沙子堵了个严严实实。有一位队员幽默地说:“一只鸡一辈子吃的沙子也没有我这一天吃的多。”
由于风沙,原来一些探险者走过的车辙被掩埋,在沙漠中行走,没有了任何参照物,走着走着,前面不是被沙丘挡住,就是大坑,迷路成了进入罗布泊以来最为频繁的一天。遇到迷路,车队便要全部停下,进行卫星定位。车子在一个地方也不敢停的太久,稍不小心,沙子就要把车轮掩埋。2辆两驱越野车也再次受到考验,车被一次次陷进去,大家就一次次地爬在地上,把车轮周围的沙用手挖走。
被救人员再遇险情
与采访团分手时,大概是5月8日的下午6时,但由于他们在罗布泊中几次迷路,到5月9日凌晨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宿营地。
让他们想不到的是,5月9日一场更大的险情在等待着他们,被救的北京游客吴庆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午正当他们的车辆在沙漠中行驶时,突起风沙,眼看着车外沙丘向上长,半小时就堆起一个沙丘,我们的车爬到一个两米高的沙丘顶部时,车轮陷进去了。 当时由于风大,卫星电话也不管用了,和采访团无法取得联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挖!车陷到沙丘里,挖不出来就是死,最先冲出去的还是忠明,当时只有一把铁锹,其他3个人都从车上下来,跪在地上用手挖沙,拼命挖。 一直挖了半个多小时,车才能启动向前走。
车被挖出来后,四人又几次迷路,在采访团领队给的路书指引下,才于5月9日的下午5时许,穿出罗布泊。
被救人员忠明说:“在最后一天的险情中,多亏了采访团给的穿出罗布泊的详细路书,这本路书标注的很详细,从某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距离和方位标注的也非常地准确,如果不是这本路书,我们真不知道能不能走出罗布泊。”
穿出罗布泊后当晚都醉了
经历了六天五夜恶劣条件的折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每位采访队员都有许多感受,有的兴奋,有的却有些遗憾,在穿越成功后的当晚,几乎所有队员都怀着复杂的心情喝了个酩酊大醉。
第一时间平安电话打给亲人(小标)
下午4时,还没有穿出罗布泊,许多队员都打开了手机,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等待着信号传来。
“有信号了,有信号了。”不知道谁在车载电台里喊了两嗓子。于是与家人隔绝了六天五夜的队员们都兴奋起来,第一时间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向家人报平安。
本报一位记者的妻子在得知穿越罗布泊成功后,在电话中反复询问了罗布泊几天来的生活和嘱咐要按时补充维生素,然后说:“在我的心中,你是个英雄,是我崇拜的对象。”
动物对于人类很重要(小标)
罗布泊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看不到绿色,也看不到活的生命。5月9日,在即将穿出罗布泊时,一排笔挺的白杨树首先进入采访团的视野,所有队员都惊呼起来。一位采访团成员说,如果没有这次穿越罗布泊的经历,肯定无法深刻体会到绿色的人的重要。走出罗布泊,路旁正在悠闲吃草的一头毛驴,也立即成为采访团的明星,所有车辆都停下来,对着毛驴一阵狂拍。
“人应该和所有的生命交朋友,如果没有了其他生命,人的生活将会非常地寂寞和单调,有了罗布泊六天五夜的经历,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一位姓李的采访团成员说。
在罗布泊内,采访团成员看到有生命的东西,说有一种狂热的情绪,一点儿也不为过。进入罗布泊后的第三天,在行进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绿色的采访团成员,看到前方甜水井处长着两棵树,树不算高,但在荒漠中,绿色看上去特别地醒目,几位女团员飞奔到树下,又搂又抱。
5月6日,我们在一颗石头上,看到有一只蜥蜴爬动,我们凑上去,它并不害怕人,还只向我们站的位置凑,也许这才是人与动物最原本的关系。几个人对着蜥蜴说话,呆了半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离彭家木失踪地约40公里的地方,一只骆驼死在了这里,肉体已经腐烂,但皮毛和骨架还在,我们站在它的面前默哀。
走出罗布泊的当晚,无论男女,几乎所有队员三三两两地在若羌县的街上喝了酒,并喝了个大醉。有几位队员都说了类似的话:“在穿出罗布泊后,心情很复杂,仿佛有些东西一直压在心上,需要借助酒来发泄。”
宾馆里到处弥漫着臭味(小标)
从罗布泊出来后,我们就住满了若羌县万豪宾馆二楼和三楼。灰头土脸的队员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洗漱后,都像换了一个似的。一些队员忍受不了自己的鞋臭味,纷纷把鞋子掂到走廊上,于是整个走廊上到处都弥漫着脚臭的味道。
采访团领队石大东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身上有这么脏,搓背的人和他开玩笑说,从他身上搓下来的泥足足有两三斤。
一些队员说,经历过六天五夜的罗布泊生活,对记者的看法也有了很多的改变。副领队小龙说,在他的印象中,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但想不到做记者这么辛苦,记者们的敬业精神也令人感动。在车辆穿越过程中,不但要采访、拍照,还是推车队伍中的主力,在别人休息时,记者们却要写稿,每天都到深夜,特别是报社的两位记者,在卡上上颠簸了一整天,也没有一点儿怨言,写起稿子来还特别投入,看不到一丝的疲劳感。
按照行程安排,5月9日是穿出罗布泊的日子,告别罗布泊有些兴奋也有些失落,在最后一天的穿越中,大家的话语很少,也许都在思考一些问题。但最后一天的穿越并不顺利,遭遇了进入罗布泊后的第一场暴风沙,联合采访团也几次迷路。
(经历过罗布泊折磨的我们异常的憔悴)




凌晨2点我们还在工作
经过一天的极度颠簸,5月8日一到宿营地,大多数采访团的成员就很快进入了梦乡,本报的几位记者却不能入睡。
5月8日晚,到达宿营地已是11时,本报后方编辑部还在焦急地等待着来自罗布泊的消息,本报的几位记者不敢放松,在车上就开始构思稿件的结构,车一停下,就急匆匆地打开电脑撰写稿件,等稿子写好,已是5月9日的凌晨零点30分。当时已经起风,本来就不稳定的卫星电话信号便的更差,向后方发稿时,采访团领队、本报副总编石大东几乎是在对着卫星电话吼,本报的几位记者则围在他的周围挡风,当时想也许这样信号会好一些。
稿子发完后,我们还没有从写稿的状态中走出来,就又兴奋地聊起了穿越罗布泊后,如何把采访团所经历的一切告诉给郑州的读者,直到凌晨2时,才开始安装帐篷睡觉。
采访团遭遇大风暴
也许罗布泊要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许是罗布泊想对我们进行最后也是最严酷的考验,5月9日,天还未完全放亮,大风就卷着漫天的黄沙赶来,风声很大,如发出如鬼哭的声音,把帐篷吹的摇摇欲坠。
从梦中惊醒的队员们赶紧收拾行囊,继续赶路。风力在继续加大,风声也越来越大。沙子见缝就钻,直向车里灌。风卷着黄沙,如闪电一样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四周就像立起了土墙,能见度只有两米。更为可怕的是,沙丘也在快速地移动,本来是路的地方眼看着堆起一座一两米高的沙丘。
要从车上下来,要尝试几次才能成功,下车时,害怕风把车门刮掉,要把车门调整到背风的一边,还要紧紧地抓住车门的把手,慢慢地打开,然后跳下。
在车下,大风吹的人很难站稳,沙子也到处乱钻,鼻孔里、耳朵里,全部被沙子堵了个严严实实。有一位队员幽默地说:“一只鸡一辈子吃的沙子也没有我这一天吃的多。”
由于风沙,原来一些探险者走过的车辙被掩埋,在沙漠中行走,没有了任何参照物,走着走着,前面不是被沙丘挡住,就是大坑,迷路成了进入罗布泊以来最为频繁的一天。遇到迷路,车队便要全部停下,进行卫星定位。车子在一个地方也不敢停的太久,稍不小心,沙子就要把车轮掩埋。2辆两驱越野车也再次受到考验,车被一次次陷进去,大家就一次次地爬在地上,把车轮周围的沙用手挖走。
被救人员再遇险情
与采访团分手时,大概是5月8日的下午6时,但由于他们在罗布泊中几次迷路,到5月9日凌晨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宿营地。
让他们想不到的是,5月9日一场更大的险情在等待着他们,被救的北京游客吴庆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午正当他们的车辆在沙漠中行驶时,突起风沙,眼看着车外沙丘向上长,半小时就堆起一个沙丘,我们的车爬到一个两米高的沙丘顶部时,车轮陷进去了。 当时由于风大,卫星电话也不管用了,和采访团无法取得联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挖!车陷到沙丘里,挖不出来就是死,最先冲出去的还是忠明,当时只有一把铁锹,其他3个人都从车上下来,跪在地上用手挖沙,拼命挖。 一直挖了半个多小时,车才能启动向前走。
车被挖出来后,四人又几次迷路,在采访团领队给的路书指引下,才于5月9日的下午5时许,穿出罗布泊。
被救人员忠明说:“在最后一天的险情中,多亏了采访团给的穿出罗布泊的详细路书,这本路书标注的很详细,从某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距离和方位标注的也非常地准确,如果不是这本路书,我们真不知道能不能走出罗布泊。”
穿出罗布泊后当晚都醉了
经历了六天五夜恶劣条件的折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每位采访队员都有许多感受,有的兴奋,有的却有些遗憾,在穿越成功后的当晚,几乎所有队员都怀着复杂的心情喝了个酩酊大醉。
第一时间平安电话打给亲人(小标)
下午4时,还没有穿出罗布泊,许多队员都打开了手机,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等待着信号传来。
“有信号了,有信号了。”不知道谁在车载电台里喊了两嗓子。于是与家人隔绝了六天五夜的队员们都兴奋起来,第一时间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向家人报平安。
本报一位记者的妻子在得知穿越罗布泊成功后,在电话中反复询问了罗布泊几天来的生活和嘱咐要按时补充维生素,然后说:“在我的心中,你是个英雄,是我崇拜的对象。”
动物对于人类很重要(小标)
罗布泊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看不到绿色,也看不到活的生命。5月9日,在即将穿出罗布泊时,一排笔挺的白杨树首先进入采访团的视野,所有队员都惊呼起来。一位采访团成员说,如果没有这次穿越罗布泊的经历,肯定无法深刻体会到绿色的人的重要。走出罗布泊,路旁正在悠闲吃草的一头毛驴,也立即成为采访团的明星,所有车辆都停下来,对着毛驴一阵狂拍。
“人应该和所有的生命交朋友,如果没有了其他生命,人的生活将会非常地寂寞和单调,有了罗布泊六天五夜的经历,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一位姓李的采访团成员说。
在罗布泊内,采访团成员看到有生命的东西,说有一种狂热的情绪,一点儿也不为过。进入罗布泊后的第三天,在行进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绿色的采访团成员,看到前方甜水井处长着两棵树,树不算高,但在荒漠中,绿色看上去特别地醒目,几位女团员飞奔到树下,又搂又抱。
5月6日,我们在一颗石头上,看到有一只蜥蜴爬动,我们凑上去,它并不害怕人,还只向我们站的位置凑,也许这才是人与动物最原本的关系。几个人对着蜥蜴说话,呆了半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离彭家木失踪地约40公里的地方,一只骆驼死在了这里,肉体已经腐烂,但皮毛和骨架还在,我们站在它的面前默哀。
走出罗布泊的当晚,无论男女,几乎所有队员三三两两地在若羌县的街上喝了酒,并喝了个大醉。有几位队员都说了类似的话:“在穿出罗布泊后,心情很复杂,仿佛有些东西一直压在心上,需要借助酒来发泄。”
宾馆里到处弥漫着臭味(小标)
从罗布泊出来后,我们就住满了若羌县万豪宾馆二楼和三楼。灰头土脸的队员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洗漱后,都像换了一个似的。一些队员忍受不了自己的鞋臭味,纷纷把鞋子掂到走廊上,于是整个走廊上到处都弥漫着脚臭的味道。
采访团领队石大东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身上有这么脏,搓背的人和他开玩笑说,从他身上搓下来的泥足足有两三斤。
一些队员说,经历过六天五夜的罗布泊生活,对记者的看法也有了很多的改变。副领队小龙说,在他的印象中,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但想不到做记者这么辛苦,记者们的敬业精神也令人感动。在车辆穿越过程中,不但要采访、拍照,还是推车队伍中的主力,在别人休息时,记者们却要写稿,每天都到深夜,特别是报社的两位记者,在卡上上颠簸了一整天,也没有一点儿怨言,写起稿子来还特别投入,看不到一丝的疲劳感。
后一篇:我所亲历的罗布泊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