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实习生眼中的印象

(2006-04-11 08:47:16)
分类: 新闻八年
在我看来,8年对于做新闻来说并不算长,在新闻界还算是一名新兵,许多东西还要充实和学习,但在我8年的新闻生活中,报社也安排我带了一些实习生.印象最深的有三位,马纪朝、陈松是其中的两位,现在在商报干的都不错。另外一位就是张轶敏,许昌师院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昨日,张轶敏在他的博客中写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转来让大家一起共享,文中偏颇之处就是没有提到我的缺点,希望大家向我抛砖,我将把你们的意见作为前进的动力。


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二)
2006-04-10 12:34:40
晚报记者:张锡磊
2005年7月——8月是我人生中难忘的日子,我在郑州晚报社认识了我的老师,张锡磊,尹海涛卢曙光等八名同志。他们是晚报的王牌栏目——独家责任的记者。而在这么多老师中,交流最多的应该是张锡磊老师了。
在报社实习时,我和张老师有时到外面小馆子里吃饭,张老师最爱喝酒,因此吃饭时,总出现他喝着啤酒给我侃以前的故事。可以说他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新闻,了解了报社,进而关注着社会,感悟着人生。
1975年6月24日,张老师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个偏僻的村落。
1985年的夏天,刚进入三年级不久的他,在父亲的派遣下,到瓜田里去看护,不料想出门时如火的太阳还在炙烤着大地,还没走进瓜田,一阵狂风带着厚厚的乌云袭来,天空很快暗了下来.当他上黄河的堤上到一半时,大雨就从天上倒了下来.路上的人站也站不稳,看也看不清,一些树被刮倒了,一些瓜棚被掀翻了.强烈的恐惧感很快侵入了行人的头脑.哭着叫着向大堤上爬,但快到堤顶时,行人在狂风的劲吹下,连滑带滚地到了堤下.
两天后,语文老师给他们布置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最难忘的一件事>,于是他就把当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的场景,仔细地描述了下来,并表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一周后,在我们的第二节作文课上,老师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文在课堂上读了一遍,说写的非常具有现场感。
可以说就这一句话,奠定了他今后的理想,从此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和憧憬。当他给我讲到这时,我们还在探讨“赏识教育”的好处,和一句话的力量。
就这样1994年,张老师考上了郑州大学,当时报的是中文专业,可报道时发现中文系没自己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自己被调剂到历史系了,就这样张老师开始了四年的历史学习。
在上学期间,他从没放弃写作,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团,经常往报社投点豆腐块的小稿子。他心里清楚,这些对实现一个记者的梦还远不够。于是,1996年暑假,他就开始在濮阳日报实习。当时黄河发了洪水,由于报社人手紧张,还是实习生的他,就单独被派到了灾区。就在黄河边上写出了第一篇稿子。
1998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就去了濮阳日报社,可刚干了不到一年,他就觉得,日报的工作缺乏挑战,一个月不论大小稿子,只要六篇就完成了任务,而且许多稿子就是抄文件。他觉得长期干下去,人的价值和意义势必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于1999年7月,投奔郑州的《东方家庭报》。
毕业后一年又返郑州,那时候他可以说一穷二白,随身只带了一个被单,一个枕头和一个搪瓷茶缸。再加上身上仅有的100多元现金。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他动容的对我说:“当而时对于我来说,过的日子真是苦,但就是在这种苦日子中,我才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奋斗才能改变自己。”
到报社后,领导安排他负责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方面的报道。于是就开始学习相关的东西,所学的“教材”就是这些部门出台的各类文件。当时记忆力好,激情也非常地饱满,条件也简陋,所租的房子里连个电视也没有,阅读文件也就成了我的娱乐和消遣的方式。当时有些部门的文件我都能背下来。两年下来,在我的住处积攒下来的文件就有一米多高。由于烂熟于心,后来环保局的个别工作人员政策不熟悉了,都找他咨询。
 于是他在报社成了最勤奋的人之一,他在日记上写到:“努力让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心中要有一个信念,无论做什么事情,和其他人相比,都要追求比别人做的好,想比别人做的好,就要比别人跑更多的路,想更多的问题,掌握更多的知识。”
慢慢饿,有些报道让他感到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价值。在1999年的国庆节。当时他除工商、物价和技术监督外,还负责旅游方面的报道,一天郑州市旅游局市场处原处长唐启民问他,如果旅游局和报社联合搞个“邀市民做几天山民”的活动,可行性有多大,他当时就向报社负责采编的副总编贡振国做了汇报,贡总听了我的汇报后,非常兴奋,要求他尽快去执行这一选题。很快报纸就登出了《本报邀您做山民》的报道,第二天,市民打来的电话就让热线部同志们忙个不停。
当然,随着自身的成长,才情的磨练,他感到东方家庭报给他的舞台越来越有限了。发挥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于2002年3月20日离开了东方家庭报,于21日来到郑州晚报,并于当日早上坐车到北京培训了一个月。
后来,在郑晚他干过编辑,当过部门的主任,可他还是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于是主动要求进深度报道部做记者。我们也就有了师生之缘。
他在郑晚经历大事不少,比如卧底传销的三天三夜,穿越生命禁区罗部泊五天六夜,等等。
轰动全国的报道也很多,主要有:《洪战辉携妹求学》、《穿越罗布泊》、《高考日父亲杀死母亲,全城善意欺骗女生6天6夜》、《豫花面粉蒙冤全调查》、《郑汴一体化悬疑》等等。
这些报道,我亲历感受的就是《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那天卢曙光老师和我在网上议论了这个选题,又让张老师看。他很兴奋,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当天晚上我和卢曙光老师坐T5公交车回家的路上,他还给我商量要带我去怀化采访。可天有不测风云,报社的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选题。阻力很大,卢老师就把张老师搬了出来,决定他两个去采访,由于张老师的资力,他最终说服了领导,去怀化了一周。真的很遗憾与这次采访失肢交臂。因为实习生的路费是很难报销这个理由,就让我遗憾终生了。
不过真正感受到采访的魅力,还是和张老师一起去采访胡佩兰,那一篇《89岁老人献给一座城市的爱》真是影响不小,上海的新民晚报等许多媒体都给予了转载。在这里面张老师教给我了许多采访的技巧,写稿的方法。
在晚报有一段时间,我在网上乱看一些东西,而不去用心选题,张老师就委婉的批评了我,说他们可以打连连看,而我要用自己的新闻价值判断,磨练自己的新闻眼光,任重道远呀。
这对我影响很大。有人情味的老师,负责的老师才能如此说你。在这过程中,张老师的经验也很让我佩服,那天他给我打赌,说次日同城四大报子的头版,最少有三家都是“福娃”揭晓,我开始不信,第二天一看,哇,四家全是头版。
张老师的细心,耐心,塌实,朴实,务实的作风及永不言败的劲头是使他越做越好的动力,也深深影响着我,我还记得第一次我们走在采访的路上,他对我说的那些话:“生活需要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